十大将中真正拉起一支队伍的,只有两人
2025-08-04 06:25:23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搜狐历史
在战争年代,组建一支队伍极为困难。即使是那些声名显赫的十大将,也只有两位成功为革命亲自拉起了队伍。1927年春,谭政在陈赓的影响下加入了国民革命军,担任文书工作。随后,他参加了秋收起义,三湾改编后随毛主席上井冈山。谭政从事政工工作多年,并于1955年作为政工代表被授予了大将军衔。革命初期,罗瑞卿也从事秘密工作,1929年春被派往闽西,先后担任团参谋长、师政委以及军政委等职务。1933年1月,罗瑞卿担任红一军团保卫局局长。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历任野战军政治部主任和兵团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为公安军司令兼政委,1955年获得大将军衔。
粟裕参与了南昌起义,担任总指挥部警卫队班长。三河坝战斗失败后,他与朱德一起南下至井冈山。红军时期,粟裕长期担任参谋长,但由于当时军事条件限制,他的才能未能得到充分展现。1935年春,方志敏率领红十军团在怀玉山遭遇敌重兵围攻,几乎全军覆没,粟裕的先头部队成功突围。此后,粟裕在闽浙赣苏区创建了挺进师,并担任师长。尽管此时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严格意义上来说,粟裕并未亲自拉起一支全新的队伍。
在十大将中,陈赓的经历最为传奇与丰富。东征期间,他曾救过蒋介石的命;在中央特科从事情报工作,先后担任过师长和方面军参谋长等职。1932年冬季,因腿伤治疗暂时回上海,却被叛徒出卖,遭遇捕捉。后在宋庆龄等人的帮助下脱险,途中还被钱大钧识破,但钱却没有将他交给敌人,反而悉心照料并送行。陈赓来到中央苏区后,担任了彭杨步兵学校校长,长征出发前,他又担任了干部团团长。尽管经历丰富,战功赫赫,陈赓依然未能为革命拉起一支独立的队伍。
黄克诚曾在国民革命军中任职,担任团政治指导员。大革命失败后,他回到家乡,参与秘密工作。1928年,黄克诚加入了南昌起义的余部,随朱老总上了井冈山。红军时期,他担任过师政委和军政部主任等职。抗日战争爆发后,黄克诚被任命为115师344旅政委,与徐海东并肩作战。为支援新四军,他还曾率部南下,并担任八路军第5纵队司令。在皖南事变后,黄克诚带领第三师重建了新四军,并在抗战末期将其发展到35000多人,实力超过了许多国民党军队。尽管黄克诚极具战略眼光并且政军双全,但他也没有为革命拉起一支队伍。
王树声参加过黄麻起义,失败后转战木兰山,成为木兰山七十二勇士之一。后来,他以这72名勇士为骨干,组建了红11军第31师,这是鄂豫皖苏区的第一支红军队伍。然而,由于这支队伍的指挥权在吴光浩和戴克敏手中,王树声主要担任团党代表,虽然为红军的创建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未能亲自拉起队伍。
十大将中,萧劲光的起点最高。他在1925年进入国民革命军,担任第6师党代表,军衔中将。一入伍即担任师级干部,但由于当时指挥权掌握在师长手中,萧劲光未能带领部队起义。大革命失败后,他前往苏联学习,1930年回国后,进入闽西苏区工作。红军时期,他历任军政委、军区司令等职,1955年获得大将军衔。
许光达曾在国民革命军担任炮兵营排长,1927年8月参加南昌起义,但赶到时部队已撤离。许光达一路追击,最终在宁都追上了起义部队,并加入周士第的25师担任排长。1955年获大将军衔时,许光达多次请求降衔,毛主席赞扬他是“共产党人的一面明镜”。
尽管这些大将战功卓著,却未能为革命拉起队伍,足见组建队伍的困难。十大将中,唯有徐海东和张云逸成功地拉起了革命队伍。徐海东早期在国民革命军任职,并参加北伐。大革命失败后,他回家组织起义,带领游击队发展成一个师。长征途中,徐海东受伤,经历了长时间的治疗,但仍继续为革命效力。尽管身体欠佳,徐海东仍然因其对红25军的贡献和带领队伍的功绩,在1955年获得大将军衔。
张云逸的资历较老,曾参加黄花岗起义和辛亥革命。1926年加入共产党后,他进入桂军,经过艰苦工作,掌握了两支队伍。1929年冬,他带领这两支队伍参加了百色起义,成立了红7军,并在中央苏区担任了红军总司令部副参谋长等职务。抗日战争期间,张云逸担任新四军参谋长,并多次与日伪军作战,屡立战功。抗战胜利后,他进入华野任职,1955年获得大将军衔,并享受了与元帅同等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