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流传奇】洒脱一生 香港四大才子半生缘
2025-07-26 10:25:27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在一趟惊涛骇浪的飞行中,乘客皆面露惊恐,唯独一位白发长者神情淡定,手中高举一杯红酒。旁人惊问:“你死过吗?”他轻描淡写地答:“我活过。”这一句潇洒的回应,恰恰写照了他一生无惧生死、潇洒如风的态度。他是蔡澜——作家、电影人、美食家,亦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
随着蔡澜在6月26日辞世,四位才子终于在天上重聚。金庸、倪匡、黄霑、蔡澜——他们才情各异,但一样潇洒;他们或纵横武侠,或驰骋科幻,或词曲传世,或谈笑风生,用一生写下香港文化最辉煌的篇章。他们的离去,标志着一个香港文化黄金年代的谢幕,也留下了无数关于风骨、情义与智慧的传奇篇章。

蔡澜:活得通透 死得优雅
1941年出生于新加坡的蔡澜,自小生活在戏院楼上,深受电影与文学熏陶。16岁只身赴日学习电影,从此展开浪游世界的人生篇章。1963年,22岁的他定居香港,加入邵氏电影担任制作经理,十多年后升任嘉禾电影副总裁,在八、九十年代监制过几十部电影,共创港产片的黄金时代。
为了不被导演捆绑,他选择担任监制,他笑言:“可以同时玩五、六部电影”。这种“贪玩”的本性,延伸至写作与饮食。他出版超过200本著作,旅行、美食、笑话、哲学、人物传记,每一种类型都有??他还主持深夜清谈节目《今夜不设防》以风花雪月、人生经历为主,偶尔也论及时事。因经常邀请女明星作嘉宾,有酒有才子又有佳人的组合之下,当年亚视的节目风靡一时。他亦创办食品品牌、开设食店。晚年更成为“米其林级”的食评家,其足迹遍布世界餐厅。
2023年失去挚爱妻子后,他选择住进维港畔的酒店,由八人团队全天候照料,每月开支超过50万港元。他曾说:“有钱不用,跟穷人无异。”既懂享受,也不忘储备,以防未来。“如果赚100元,但全部花光,便会变成穷鬼。如果赚100元花20元,你便是吝啬鬼。”
他看透财富与生死,从容淡定。至倪匡离世,亦依诺不哭——“倪匡一死,别人问我有否伤心事,我不说。我和倪匡互相答应对方,我先死,你不要哭;你先死,我不要哭。”所以,在2022年,倪匡离世的时候,他真的没有哭,仍然笑着生活。
2025年6月,蔡澜于睡梦中安然辞世,享年83岁。

倪匡:写尽宇宙 笑对死亡
1935年,倪匡出生于上海,年少时曾任军人,后来因政治因素流亡香港。他曾做过杂工、读夜校,最终以笔为业,自喻“世界上写中文最多的人”。1958年,他在《工商日报》发表第一篇小说,正式入行。之后加入《真报》,由低做起,曾任记者、编辑、主编。
他笔下的《卫斯理》系列涵盖科幻、玄学、哲思,为华语文学开辟异想天地。笔耕横跨40年,直至2004年最终篇章《只限老友》出版,他才宣布正式停笔。倪匡曾经说过,“以前从来不讲灵感,坐下就写。但写到《只限老友》,第一日写不到,第二日都写不下去,就知道我的灵感已用尽啦。”
倪匡亦是电影幕后功臣,执笔超过300部剧本,包括《唐山大兄》、《精武门》等等,成就港产片黄金年代,并获香港电影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经常笑脸迎人的他,对死亡的看法,与蔡澜一样豁达。他对生死早有定见:“我觉得死亡是必然的事,我觉得人死不用伤心,人一定要死,所差的是早或迟,早或迟只差数十年,相对于宇宙的时光,数十年算得上什么?根本是一刹那的事。”
2019年,倪匡被诊断皮肤癌后,他选择不治疗,“与病同归于尽”。2022年,倪匡无声离世,留下风趣与智慧。
倪匡最记挂的一位老友,就是十多年前去世的好友——黄霑。2004年黄霑因病离世,并没有通知他见最后一面。倪匡估计,黄霑旧病按发时完全不告诉他,因为他太顾及自己的感受,不希望他不开心。
黄霑:以歌入诗 以情度世
黄霑,1941年生于广州,逃难来港后于港大中文系毕业,擅写词、亦笔耕不辍,字数累积过千万。他与顾嘉煇的“煇黄”组合,被誉为“香港词坛教父”,写过超过1000首歌曲,写下《上海滩》《塞拉利昂下》《沧海一声笑》等脍炙人口之作,成为香港粤语流行乐坛的奠基者。这些歌词,不仅诗意十足,还很贴近生活,深刻反映香港人的心声和社会情怀。
他才气横溢、幽默洒脱,涉足影视、文学与主持,却也曾历经人生低谷。90年代因负债陷入绝境,一度萌生轻生念头。最终因母爱挽回,发奋还债,终于东山再起。
黄霑曾在访问中说:“我妈妈救了我,因为我舍不得她,我觉得我不可以把痛苦留给一个如此疼爱我的人,那是我妈妈,我没有跳,没有跳就要生活下去,生活下去怎样呢,很简单,就是拚命去做,还钱。”
2004年11月,黄霑因末期肺癌离世,享年63岁。他曾感慨:“人不能超越死亡,但李白的诗仍能穿越时间。”而今,黄霑的词,也早已超越时间,长存人心。

金庸:笔下江湖 照见人心
金庸,原名查良镛,1924年生于浙江,自幼酷爱经史子集,少年时已展文采。1948年来港任职报社,1959年,他创办《明报》,并发展成为报业王国。
为何金庸会突然开始创作武侠小说?这要追溯至1954年,澳门举行的一场轰动一时的擂台比武——太极拳大师吴公仪对战白鹤派陈克夫。该场比赛吸引了上万名观众,引发社会对“武林”与“江湖”的热烈讨论。
当时在《新晚报》任职的金庸,目睹同事梁羽生所撰武侠小说《龙虎斗京华》连载大受欢迎,于是他亦以“金庸”为笔名,开始连载其首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并迅速声名鹊起。其后,他陆续推出多部经典作品,直至1972年完成第十五部作品《鹿鼎记》后,便决定封笔,不再创作武侠小说。
关于封笔的原因,金庸曾作出以下解释:“我现在自己研究学问、研究历史。写小说……我觉得对自己是一种负担。”
金庸笔下的江湖世界情感真挚而丰富,成功塑造出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角色,如郭靖、黄蓉、杨过、小龙女等,深受读者喜爱,并影响了数代华人。

他凭借深厚的历史素养与独特的文学笔触,将中国历史、哲学与武术巧妙融合于小说之中,使其作品蕴含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自1980年代起,金庸的武侠小说逐渐成为国内外华文文学研究的热门领域,多次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他的作品更被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及香港等地的教育机构选为语文教材的范例。
金庸于2018年辞世,享寿94岁。尽管他已离世,其作品与思想至今仍于华人世界广泛流传,被誉为“当代华人文坛巨匠”。他的文学成就不仅止于武侠小说,更成为华人文化的重要象征。
一段传奇时代的落幕
金庸用剑笔筑江湖,倪匡用奇想闯宇宙,黄霑用词曲写人心,蔡澜用风趣活人生。香港四大才子,以笔为剑,以人生为戏,塑造出一个属于才子、属于香港、属于华人的文化盛世。他们不惧死亡,因为他们早已活得够精彩。
如今,他们已在天上重聚,或论文史,或谈风月,举杯畅饮,不问生死。而我们,只需翻开他们留下的字、看过的画面、听过的旋律,便能再次遇见他们的灵魂。
四大才子不在了,但他们的精神,永不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