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归巢”暂停,“人才回引”转向
2025-07-20 19:26:13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南方周末

山西盂县已第三次发布“盂雁归巢”计划,图为盂县乡村一瞥。
这已是盂县第三次发布“盂雁归巢”计划。
2025年5月30日,山西省盂县县委人才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发布了一份针对“体制内人才”的回流公告。按照公告,盂县籍在盂县以外机关事业单位工作,通过参加公务员及事业单位公开招考被正式录(聘)用的人员,符合条件的,可以申请调回盂县工作。
此前,盂县在2023年、2024年也发布过两次体制内人才回流公告,共有21人通过“盂雁归巢”计划回到盂县工作。
不只盂县,近年来,已有多地推出鼓励在外工作的公务员和事业编人员回原籍工作的计划。
助推“人才回引”政策实施的是2018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该文件强调,要“允许符合要求的公职人员回乡任职”。
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已有超过90个地区推出了类似政策。其中,县域是主力,超过80个。
这些地方,一般都给政策冠以形象的名称:“人才回引”“人才回乡”“人才回原籍”“异地还乡”或“归雁工程”等。
3年蓬勃发展期
公开信息显示,在前述乡村振兴的文件发布前,国内部分地区已有体制内人员人才回引的尝试。
四川中江县是较早施行体制内人员人才回引政策的地区。2012年3月,四川中江县出台了“人才回引”相关规定,公开信息中并未有规定的全文。2017年6月,中江县公开的数据显示,其回引了一百二十余名教育、科技、卫生等领域的人才。
同处四川省的广元市,在2017年6月推出了市级层面的“人才回引”计划。广元也是全国较早推出“人才回引”政策的地级市。同样在2017年首次实施“人才回引”政策的,还有吉林省集安市、山东省五莲县。
2018年1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发布。此后3年,“人才回引”政策进入蓬勃发展期。
作为山东省首个推出“回原籍”政策的地级市,淄博在2019年12月发布的《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引才用才工作的若干措施》(淄博人才金政 37 条)中提出,设立人才专项事业编。提出毕业五年内全日制学士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淄博籍事业单位职工返淄的,按照“同级对口”的原则安置,可使用专项事业编,不受接收单位编制限制。
为回引人才设置专项事业编的并不常见。山东省平阴县强调要在全县事业编制总量内调剂专门编制;湖北省石首市则表示,人员商调必须在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数和年度用编进人计划内进行,严禁超编进人。
据南方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河南、河北、山东、山西、四川、湖北、甘肃等省份至少有91个地区推出了类似“人才回引”政策,其中,有84个县(区、县级市)。
在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吴江看来,县域能成为“人才回引”的主流,一方面和其引才难度比城市大有关,另一方面,也在于县域拥有可更灵活调剂的事业编制。

非发达地区的创新手段
在多地发布的“人才回引”公告中,关于户籍的限制,是必要的前提条件。概括来说,本人或直系亲属中有人为当地户籍即可——“回原籍”打的是“感情牌”,这既能让县域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突出重围,也有助于回引人才的稳定。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张紧跟掌握的信息显示,“人才回引”政策主要流行于非发达地区的县区,人才来源主要也是非发达地区的公务员。在他看来,非发达地区很难像北上广深一样,可以通过优质条件吸引外地籍公务员,“人才回引”就成为了一种创新手段。
五莲县地处山东日照,是山东最早实施“人才回引”政策的地区。作为山区县,五莲县人才引进难、留不住的问题比较突出。
《大众日报》曾在2021年的一篇报道中指出,2010年以来,五莲县机关事业单位共招录1770人(含政策性安置),其中流失到县外201人,占总数的11.36%。人才流失严重,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才断层和紧缺程度。
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山东省鄄城县和四川省剑阁县。
菏泽市委组织部主办的菏泽党建网2020年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鄄城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属经济欠发达地区,对人才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2016年之后,鄄城县工作人员辞职调出394人,其中教育系统167人、卫生系统82人,辞职调出的大部分为非鄄城籍工作人员。
曾担任剑阁县委组织部部长的王勇(化名)在接受南方周末记者采访时表示,剑阁县经济发展较差,“招人总是很困难”。“一些特殊的专业,我们为了招人,还要向上级争取政策,降低学历(标准),专科都在引进了。”王勇说,即便如此,最低服务期限一到,有些人又考走了。
不过,有人想要离开的同时,也有人想要回到故乡。2019年11月,鄄城县政府官网发布《鄄城籍在外地工作人员回鄄工作的意见》后,广东、浙江、安徽、河南等省市89人报名回鄄。
2022年1月底,五莲县委县政府在《致全县广大人才和五莲籍在外人才的一封信 》中提到,五莲县“大力实施‘莲才回流’计划,累计安置71名在外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回莲工作”。经过几年“回原籍”政策的实施,五莲县人才断层和紧缺等问题已获得有效解决,现在已经不存在“空岗”问题。
此外,从地域上来说,各地推行的“人才回引”计划对在周边地区或偏远地区的本地籍工作人员更有吸引力。
河南省淇县2023年公布的“人才归巢计划”拟回引人员名单显示,17名拟回引人员中,有16人此前在河南省内任职,还有一人在新疆某市街道办工作。
山西省柳林县在2024年公布的拟回引人员名单有32人,其中26人在山西省内任职,其余6人分别在新疆、西藏、内蒙古、宁夏工作。同属山西管辖的盂县,其2024年公布的“盂雁归巢”拟回流人员名单共有10人,仅一人此前在省外工作。
暂停
张紧跟对南方周末记者分析,“人才回引”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用人单位和公务员的双赢。但“人才回引”的主要影响是在邻近县市区之间,也会出现一些公务员在异地工作时“身在曹营心在汉”、挖走其他地方培养出来的干部等不良现象,不利于保持一个地方公务员队伍的稳定和积极性。
事实上,经历3年蓬勃发展期后,2021年,“人才回引”政策发生转向,多地暂停了面向公务员的人才回引。
2021年8月,黑龙江省委组织部在答复网友关于“黑籍在外公务员回黑工作问题”时提到,当年3月31日,中央有关部门下发文件明确,省级以下机关集中开展公务员异地交流,原则上在本省(区、市)范围内进行,开展公开遴选的,原则上应当在本辖区范围内进行。
文件还指出,省级以下机关一般不得以“异乡公务员归巢”“党政人才回引”等名义,面向原为本地户籍现在本省(区、市)以外工作的公务员集中开展异地交流。
黑龙江省委组织部表示,“因此,外省(含原为我省户籍)的公务员无法参加我省镑级机关公务员公开遴选。”
河南省淇县曾在2023年通过“人才归巢计划”成功回引了2名公务员和15名事业编人员。公开信息显示,淇县此后未再开展类似活动。2025年7月,淇县县委组织部人才办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河南省委有关部门“对这种以人才归巢为名义的引才活动,专门下了一个通知,不能再大量搞了”。
在吴江看来,人才的流动本质上是市场资源配置的问题,同时也有政策鼓励的作用。配置过程是个人成长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双向选择,是自身价值与社会价值相统一的过程,政府的作用就是有效解决市场配置失灵现象。公务员也需要交流,但因为他们承担着履行国家公务的职责,交流需要更加组织化、规范化、制度化。
鄄城县委组织部的一名工作人员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鄄城籍在外地工作人员回鄄工作的意见》发布到政府官网后,“回来了一批人后就被上级给叫停了”。
张伟(化名)曾在鄄城县人社局事业单位人员管理办公室工作,他解释称,不同类型的人才管理部门不同,人社部门管理不同的专业技术人员,公务员归组织部管理。

2020年3月,剑阁环境卫生管理局回引人才唐昊熙到小区宣讲防疫知识,教小区物业正确佩戴口罩。(南方周末资料图)
继续和转向
长期以来,在各地回引的人才中,科研、教师和医疗卫生岗位的数量相对较多。吴江表示,这和科研、教师、医疗岗位编制数量相对较多有关,“它的需求量也更大”。
据《中国青年报》此前报道,据鄄城县人社局统计,在2019年人才政策出台前,当地中小学教师编制7715人,空缺453人,实行编制备案制的县直公立医院备案编制1702人,空缺527人,乡镇卫生院编制1702人,空缺205人。
安徽省萧县人才发展中心在2020年12月发布的《2020年“雁归萧县”人才回引工程拟回引人员公示》显示,40名拟回引人员中,有公务员9人,教师26人,卫生专业技术人员2人;山西省柳林县在2024年公布的拟回引人员名单中,有公务员14人,参公管理人员4人,教师4人,医疗卫生人员1人。
面向公务员的人才回引暂停后,在部分地区,面向教师、医疗卫生人员、事业编人员等的回引还在继续。
曾在2020年回引了9名公务员的萧县,2021年施行的“人才回引”政策转变为“面向县外在编在岗教师”。萧县政府官网没有2022年“雁归萧县”人才回引政策的相关内容。此后,2023年、2024年,萧县的“人才回引”对象聚焦于县级公立医院、乡镇卫生院财政补助事业在编在职人员和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在编在职人员。
鄄城目前也还有针对教师、医疗卫生人员和事业编人员的回引计划。2025年7月,鄄城县人社局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2025年鄄城县的“人才回引”计划只针对教师群体。
作为一种“变通”,亦有部分地区选择在回引公告中表示,公务员或参公管理人员需要放弃参公身份以事业编制人员身份回调。
但在东北某推行“人才回引”计划的县级市,市委组织部的一名工作人员表示,放弃公务员身份也不能参加当地面向事业编的“人才回引”:“工资差太多了,我们没这么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