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终于变了
2025-05-26 08:25:11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罗sir财话
统计局认为,当前物价处在低位,影响居民的就业增收,因此接下来将继续发挥宏观政策组合效应,促进价格合理回升。
5月19日,统计局发言人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当前物价总体处在低位,这会对企业生产经营带来压力,影响居民的就业增收,因此推动价格合理回升很重要。
发言人指出,下阶段是要继续发挥宏观政策的作用,进一步扩大投资需求;推进供给侧变革,改善经济循环,持续规范市场秩序,促进价格合理回升。
这个信号非常明确,接下来我们的经济重点,应该就是要把价格打上来了!
在我的印象里,这应该也是统计局“首次认为”物价处在低位,会对就业和居民收入造成打击。
而这样的表述,本身就很不一般。
首先,我们必须要明白的是,为什么物价上涨会有利于当下的宏观经济?
答案其实很简单,一个人的消费,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只有物价上来了,企业经营利润提高了,那么员工的收入和就业才会有稳步的增长。
否则,在当下的物价低位之下,企业营收低、利润低,自然对员工的收入和新增投资带来的就业不那么感兴趣。
所以,看起来物价上涨,对普通人而言是痛苦指数增高;但如果我们考虑到物价上涨之后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那么就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物价上涨等于收入上涨,等于投资增加,等于新增就业岗位。
当企业没有利润,在价格战里面徘徊的时候,企业能够做的就只能是“人力优化”,因此让物价合理回升,才是破解当前宏观经济的最佳药方。
但药方我们是找到了,真正要想让病人把这碗药喝下去,还是有一定的难度。
毕竟,良药苦口虽然利于病,但喝下去的过程中,还是很痛苦的,这也是我们客观上要实事求是认识到的一点。
物价合理回升,到底难在哪里?
要想明白这一点,我们就要反问,今天的物价处在低位,到底是什么造成的?
对企业来说,当然是希望产品价格越高越好,这样利润才会越来越高;但企业的想法显然也是“一厢情愿”的,因为市场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才是对定价有着决定权。
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一款产品价格越低,那么市场需求就会增高;反过来,一款产品价格越高,市场需求就会越低。
按照这个理论反过来推导,我们就很容易发现,今天的物价低位,本质上是因为市场需求不足,所以才让企业“赔本赚吆喝”。
企业当然想要更高的定价和利润,但企业更需要考虑到去库存和产能问题,因此在利润和销量之间要想维持一个平衡,市场需求就非常重要。
换句话说,今天的物价低位,本质上是消费者决定的,是消费者对价格太敏感,导致了低物价的出现。
而这,也是物价回升最难的地方。
消费者为什么会对价格敏感呢?
问题还是要从源头找起;今天的宏观经济处于一个债务长周期的末端,资产负债表在衰退,居民杠杆率也到了极限。
居民一方面要还债,另一方面还要存钱养老医疗,还有孩子的教育和父母的养老问题,叠加房地产带来的财富缩水效应,导致人们的消费欲望被压缩了。
这个时候,提出物价要合理回升,的确是解决问题的核心办法,但要想让物价合理回升,可能最终要解决的,还是居民端的问题,而不是供给端的问题。
如果给当下物价消费一个更形象的比喻,这就好比是一个天平,一边是物价,一边是消费;而现在我们要把物价给提上来,却又希望消费继续增长,对天平而言,还希望它能够保持平衡,这个难度之高,是我们难以想象的。
这是现实版的囚徒困境。
居民消费欲望低,导致了物价低位,而现在物价如果上涨,但居民手里还是没有钱消费,而没有钱消费,物价就很难上涨。
这个死结,应该如何解?
线头又多又杂,从宏观上来看,解决起来的确比较麻烦,但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个抓手,先刺激一部分需求出来,其实也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而这个抓手,其实就是婚育。
结婚和生娃,这是最能够刺激物价上涨的;除此之外,抓婚育还能够有助于宏观经济长期的人口结构健康,可谓是一举两得。
一对新人结婚,要彩礼、要房子、还要五金和车子,这些全部加在一起,消费端就是上百万的巨款,如果生了娃,养娃带来的一系列消费,也能够刺激物价上涨,因此刺激婚育需求,可能是最好的一个抓手,没有之一。
那应该如何刺激呢?答案很简单,只能是发钱。
物价要上涨,多出来的成本在收入不上涨的情况下,是很难实现这一点的;因此刺激物价上涨,本质上还是需要“发钱”。
今年我们推出的国补和以旧换新,本质上就是刺激需求。
物价上涨也是类似的道理,如果没有“补贴”,物价上涨可能还会起到一个居民消费下行的反作用,因此拿出大量的补贴来刺激婚育,我认为是当下而言,物价上涨最有效的方案。
今年4月,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万亿,同比增长了5.1%,但还是低于3月的5.9%增长。
考虑到这还是国补、以旧换新和车补带来的增长效应,如果剔除这些利好因素的话,实际上的增长阻力可能还要大一些。
物价上涨是必要的举措,尤其是考虑到当下的宏观周期,但如果物价上涨不是以居民收入上涨为前提实现的话,那么单纯的上涨,可能会带来相反的结果。
正如法国经济学家巴斯夏所说,好的经济学家不仅仅要看到能够看到的,还要看到人们看不到的。
事与愿违的情况,在经济学实际案例中也非常常见。
而我们当下要警惕的,就是事与愿违的情况。
总体来说,涨价是必要的,但涨价带来的成本眼下来看,不应该由居民端来承担,还是要通过补贴的方式,通过行政的力量把物价拉上来的同时,人们的开支又不会有太大的涨幅,只有这样,消费和居民收入,才有机会回到正轨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