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西斯廷的烟囱冒出白烟
2025-05-02 15:25:10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世界之瞳
当西斯廷的烟囱冒出白烟,说明新一任教皇已诞生,全场欢呼。
当西斯廷的烟囱冒出黑烟,说是当天投票未能达标,继续等待。
印象中有部电影里描述过这样的场景,但名字一时记不得了。
西斯廷教堂,可以视作梵蒂冈的议会所在。该教堂最著名的标志,当然是米开朗基罗的穹顶壁画《创世纪》了。当仰望这幅近600平米343个人物故事的巨作,实在震撼。
为了《创世纪》,米开朗基罗花了四年半,天才和毅力都不可想象。高空作业极其考验,就算踩个凳子在天花板上装个灯,也比平地作业累N倍。
记得陈忠实的《白鹿原》也是闭门四年,想必红楼梦更多年。近日随手翻阅几本销量前列的纪实小说,不谈文采,连主人公的基本信息都是矛盾百出,直接扔垃圾桶了。
凡经典之物,都无法速成。
黑烟与白烟
教皇从二百多位枢机(红衣)主教中选出来。据说现在有252位枢机主教,有投票权的是135位。
为避免外界影响,枢机主教们被关进西斯廷教堂大厅,和外界信息屏蔽,没有网络,自然也没有手机。这样的场景,是否有点像英美的陪审团?确实,现代审案和议事方式,都可以看到历史上教廷的影子。
年龄不超过80的主教有资格参选。
通常,开始的投票比较分散,没人会超过2/3。于是,晚上西斯廷的烟囱冒出黑烟。这个黑烟,是把主教们的投票烧掉时加点东西形成。
经过一轮一轮投票,若有候选人得票超过2/3,那主教们就完成任务了。
有时竞争激烈,投票会拖很久。
为防止久拖不决,教廷设计了饥饿战术。在投票期间只向枢机主教们提供简陋食物,比如基本的面包和盐,促使各位大佬能够早点达成妥协。
这样的规则下,那些更耐饥饿的主教是否有利些?
关于方济各
这一任方济各,于2013年上任。当时投票出结果非常快,可见他的声望和手段都兼具。
方济各的名字来自于圣徒--圣方济各。这个人名字很多人不熟悉,但有另外一个名字大家都知道。旧金山San Francesco,就是圣方济各的意思啊,以志纪念。
圣方济各一派的特征,是对“贫穷”与“和平”的坚持,所以方济各修士们以贫穷生活为荣耀,以帮助穷人为己任,以推动和平为使命。
我开始以为是“简朴”的意思,但人家确实是Poor--“贫穷”。这有点类似颜回的风范了,“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从方济各上任后的作为来看,这位来自阿根廷的教宗,大力推动气候控制、同性祝福和宗教DEI,属于庇隆传人。
劫富济贫,替天行道,佐罗和格瓦拉是南美底色。要不然,阿根庭也不会从百年前的发达国家,陷入半死不活的困境无法自拨。
当然,真实的方济各角色更复杂。他一会儿谦卑地亲吻各种异教徒的脚,一会儿粗鲁地甩开信徒的手,一会儿勇敢地呼吁和平,一会儿无视非洲真实的屠戮。
这类与时俱进的行事风格,真的符合经文强调的永恒本义吗?个人看法,与其说方济各是教宗,不如说他更像一名成功的进步政治家。
类似人物,参考奥巴马、默克尔。
下一任教皇是谁?
方济各在任上大力扩充红衣主教的队伍,使得教廷越发类似于UN这样的机构。如果按照他的路线发展,那这几年很可能出现一位非裔或亚裔教皇,再过几年,黑女教皇是大势所趋。
因为,这会使教廷看起来更”平等“。
也许有信徒会对上面的言辞感觉不适,但这符合教义的核心价值。正如大厅中米开朗基罗另一幅伟大作品所展示的,在天顶《创世纪》的侧壁面,还有《最后的审判》。
从教义来说,虽然教皇位高权重,但他本质上依然是人不是神。作为一个人,其所作所为最后能否得到赞赏,权柄属于GOD。
最后说一下Pope这个词,挺有意思。
11世纪罗马主教格利高里七世规定,教皇Pope这个词由罗马主教专用。
Pope源自拉丁语Papa,是儿童对爸爸的称呼,相当于英语中的爹地Daddy。格利高里用这样的词汇,表示教皇对待教徒,就像父亲对自己的孩子一下关爱。
愿逝者安息,而讨论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