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的五一朋友圈,是用命换的

2025-05-01 06:25:32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视觉志

五一假期正式开启。据铁路数据显示,五月一日当天是“五一”假期铁路客流最高峰。

而各地景区也已经开启“人从众”模式。五一假期这是捅了人窝吧!

而在线上,五一假期什么帖子浏览量最高?避雷劝退帖。

如今在网络上,各地文旅宣传攻势愈发猛烈,大众打卡点迅速轮换,网红景点频频出圈。

而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各大打卡地的口碑危机——过度修图、 “照骗” 泛滥、实际游览体验与宣传不符等问题,让游客乘兴而来、败兴而归。

某社交媒体关于 “无滤镜景区” 的讨论帖已超 5万条。

当“照骗”成为常态,旅游变成另一种形式的“扫雷”,让人不禁感慨:网红景点,真的只是活在朋友圈的存在吗?

2025年一季度,国内出游人次超17亿,其中城镇居民国内出游人次超过13亿,同比增长超22%。

今年五一的旅游市场,再次火爆。

一方面是旅游行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却是各个网红景点面临“货不对板”的尴尬。很多因为美照慕名而去的网友都发现,现实景点和网上的美图差距巨大。

仿佛网红景点打卡照不需要真实记录风光景色,只是一场视觉审美的再创作。

一生出片的中国人,尝试用各种方法为那些网红打卡地“赋魅”。朋友圈的精修九宫格里,张张都是“世界罕见”的美景,它们装点着我们“毛坯”的人生。

大量网友以身试雷,总结出了制造景点“照骗”的两大重点:滤镜和视觉陷阱。

加滤镜是“照骗”的初级形态,因为操作简单、效果翻倍。

小红书网友艾斯小琪 在网上发布打假网红机位的帖子,试图一比一还原网红镜头下的景点。

不能说是一模一样,但可以说是“貌合神离”。

其实给照片加滤镜放在现在已经是常规操作,很多去游乐园玩的网友都会用调滤镜的方式让自己的照片带着些梦幻的童话色彩。

但现实里的风景没有高色调和亮眼的饱和度,自然山水虽然依旧很美,却不会有滤镜下让人震撼的色彩。

比如知名景点,号称是“天空之镜”的茶卡盐湖。网图中的茶卡盐湖通透、清亮,确实有一种世界尽头的安静的美。

但现实世界的景观不是这样的,再加上季节、气候、游客的增加就一定会导致湖水的状态有所变化。有4月去茶卡盐湖的网友就发现,湖水刚解冻,想拍倒影只能靠P图。周围的风也很大,踩在盐层上还会有安全风险。

的确,大自然的风光无法保证大家一年四季都能拍到美照。那是不是选择人造景观就可以了?反正社交媒体上的惊艳小众拍照景点众多,而且人造景点加滤镜拍照顺理成章,直接就能一键出片。

这话说得倒没错,只是美丽的人造风光也是有限的。

如果要拍到少有的美景,就要用到“照骗”的另一个技巧:视觉陷阱。

罗丹说:世界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罗丹活到现在,看到这数量庞大的网红打卡景点,也会感叹发现美的角度真的可以很刁钻。

只要有花,马上就能出片。

有时候甚至不需要真的有植物,只要“看上去”有就可以了。

无数网红景点都是靠视觉陷阱炮制出来的。

陵水的网红蓝房子,原片被人说像厕所、像战后贫民窟、像恐怖片的第一幕。然而只要找好角度,加上滤镜,马上就变身小众文艺必看打卡地。

河北廊坊的“富士山分山”,照片中的山郁郁葱葱,充满了田园牧歌的浪漫。实际上却也要依靠角度抓取景点的美。

景区自己定位倒是明确,主打拍照和露营,每逢节假日还会喷发红色烟雾,门票78元,说白了就是为网友的朋友圈量身打造的精修景点。

巴厘岛的天堂之门,照片中反射人影的“湖泊”其实只是当地摄影师用小镜子制造的反射效果,是一场人为炮制的美丽幻影。

这些网红景点能走红,靠的不是景色的美,而是摄影师的技术。

在天堂之门的照片下,有网友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如果不将现场这样的真实体验记录下来给人分享,纯粹为了视觉冲击力,我用AI岂不更牛?

的确,如今网红景点照已经变成了一场必于审美的军备竞赛。

人们卷器材、卷地点、卷视角,为追求“出片率”无所不用其极。而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对完美照片的执念,正让一些摄影行为逐渐突破安全界限。

小红书网友艾斯小琪 就发现,若要拍出一些城市景点的“网红机位”,摄影师就必须站到马路边上,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大理的网红公路——苍洱大道,一边是巍峨苍山,一边是茫茫洱海,出片率极高,不少网友慕名而来。但这是一条还在使用的机动车道,也就是说想要“出片”就必须在车流间抓紧拍照,还有人会坐在道路中间,非常危险。

这样的安全风险也并不只出现在国内。新加坡的彩色排屋是当地著名的网红打卡景点,但因为房屋临近马路,2024年8月24日至28日,仅仅五天内就先后发生了三起车祸。

这就是网红景点存在的更严峻的问题——安全。

今年1月有媒体报道,南京西站旧址被部分博主或主播称作小众“网红打卡地”,甚至有博主说,要进去就要走“野道”。

这类宣传吸引了几名大学生,他们在夜晚进入南京西站内打卡,跟随攻略的指引爬上火车拍照,却不料被接触网的高压电弧所伤。

只要出片,却不顾风险。

不少“野生”的打卡点大多未经系统开发,既没有专业团队进行安全评估,也缺乏必要的安全防护措施。那些被用来吸引游客的独特标签:废墟探秘、荒野奇观等等,看似充满吸引力却暗藏危机。

今年4月13日一辆越野车在未开发的台州仙居县溪滩涉水时被冲走,两名女性乘客溺亡。这个地方在社交平台上因为人少、安静、景色优美被推荐成为“网红打卡点”,实际一旦遇到山洪,就危机重重。

此外,还有两名驴友在横渡穿越急流时被冲走遇难。而这个区域是废弃景区,因为社交平台攻略而成为“网红探险打卡点”。

“网红打卡” 的行为本身也在放大风险,为了拍出惊艳朋友圈的照片,游客很容易将自己置于危险之中。去年4月有网友在印尼伊真火山口边缘拍照时坠崖身亡。

当时该游客在一棵网红树附近拍照,拍照过程中想退后却被自己的长裙绊倒,从75米高的峡谷摔下。

出片的魅力真的那么大吗?

答案或许就隐藏在社交媒体的“网红打卡”帖子里,它反映出的是当下人普遍的体验焦虑。

常规旅游景点就这些,且很容易被打上 “同质化” 的标签。就像《我的阿勒泰》火了之后,各地纷纷冒出 “阿勒泰分泰”;一个古镇火了,所有的古镇旅游也都陷入怪圈,青石板路、油纸伞、奶茶店,连拍照模板都像批量生产的。

想拍出独一无二的照片就只能剑走偏锋,要么用独特的视角和滤镜“造景”,要么就去寻找人迹罕至的地方。

在社交媒体尚未兴起的年代,旅行照只为留下“我来过”的痕迹,是旅途的纪念品。而如今,拍照甚至成为了旅游的目的本身。

某社交平台上关于“景点打卡拍照姿势”的讨论超过620万。人们拍照的目的从 “记录体验” 逐渐转变为 “制造体验”,许多人甚至会为了一张能刷屏朋友圈的照片,专程奔赴某个陌生地点。

而在算法统治的社交世界里,一张精心修饰的照片就是硬通货。 因为平台偏爱 “短平快” 的视觉冲击,所以色彩饱和度高、构图吸睛的照片推荐权重更高,这导致搜索结果中滤镜拉满的 “照骗” 永远被排在前列。

然而,即使人们知道网红景点存在着“照骗”的风险,却依旧将打卡设为保留曲目。这一切的源头就是普通人对游玩这件事本身诉求的改变。

譬如在很多人看来, “特种兵旅游”毫无意义,只是体力的消耗和打卡行为的重复。但对于喜欢 “特种兵旅游”的年轻人来说,打卡本身就是一种 “微型冒险”。

而那些对网红打卡地的探索,对网红机位的“复制”,就成了开盲盒。明知可能踩雷,仍依然期待 “赌赢” 的惊喜。

但无论时代怎么变,人类对于体验这件事的追求从没变过。就像曾经的我们收集明信片上的风景,明明知道现实中的风景不会比明信片更隽永,我们依旧要去现场亲自看一看,拍下属于自己的那张照片。

而一些深谙此道的文旅项目早就开始主动制造 “镜头友好型景观”了。《长安十二时辰街区》的操盘人就分析过,他们的环境布置是让游客随手一拍就是大片,因为这样会有利于这个项目的再传播。

他在这里提到一个概念,叫从镜头里造景,就是让用户的照片成为梦的容器。

镜头里造景,是不是可以来解释我们最开始提到的“照骗”?

对于追求体验感的当代人而言,沉浸在景色中、追求景色本身就是他们的追求。

这也解释了为何 “避雷帖” 与 “打卡潮” 永远并行。

即便踩过再多 “照骗” 的坑,人们依然会为了下一个可能爆火的网红地标,踏上冒险之旅。

只是如此说来,好像现在的旅游变成了一场虚假自我满足的游戏,看似热闹,实则空洞。

但其实,随着大家的需求不断打开,景点再不需要讨好所有人——不同的旅行者可以形成自己的兴趣部落。

不少地方的文旅嗅到风向转变,将网红景点当作 “城市邀请函”:目的是把大家引到这个城市,去感受城市的风土人情。有人热衷追逐网红机位,享受修图与打卡的成就感;但也有人厌倦千篇一律的滤镜景点,转而挖掘真正独特的小众体验。

比如大家有没有注意过,最近这几年多了很多意外走红的 “博物馆藏品”。洛阳博物馆的姐妹陶俑已经牵手1000年了。这是北魏时期的陶俑,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

如今,这件文物前面排满了等待拍照的姐妹淘。网友说,好像排队领闺蜜证一样。

这些内妊厅引的,正是对历史文化有真正兴趣的观众,而非单纯追求“出片”的打卡族。

还有人分享非遗体验,把自己的感受发到网上,吸引“同好”共同参加。他们的分享没有视觉爆点,都是真实的细节——不是为了证明“我来过”,而是为了体验传统文化的存在。

当打卡照将世界压缩为“九宫格”,旅行便失去了与未知对话的惊喜。真正的风景不在滤镜中,而在放下手机后与土地的真诚触碰。或许,我们需要一场“反网红”之旅——不追逐热门榜单,不复制他人攻略,让脚步重新成为丈量世界的尺度。

而对文旅从业者而言,与其追赶瞬息万变的网红潮流,不如回应游客心底真实的渴望。因为最动人的风景从来不在精修的相册里,而存在于每个人体验的真实生活之中。


    24小时新闻排行榜更多>>
  1. 美FCC拟禁止不可信中国实验室检测电子产品
  2. 五角大楼内部人士揭露绝密UFO项目
  3. 中共原贸易谈判代表王受文被贬任闲职
  4. 百日执政专访与记者起争执 川普:你为什么不同意我?
  5. 北京的扫帚与凡尔赛的剪刀
  6. 华为AI系统交货,超过英伟达NVL72?
  7. 美议员警告瑞安航空 不要买中国C919飞机
  8. 俄罗斯开始建造通往朝鲜的公路大桥
  9. 美乌即将签署稀土协议
  10. 美论坛录影谈话 副总统揭台湾对美“至关重要三面向”
  11. 美国防部最新报告:民航撞黑鹰直升机 军方三大错
  12. 路透社:中国已订出免征125%关税美国商品清单
  13. 阻川普关税提案在国会参院投票 未获通过
  14. 多地爆发讨薪罢工潮 中国经济面临困境
  15. 朝军介入战争影片曝光 称要从“新纳粹”手中解放土地
  16. 赶在关税生效前匆忙买车 可能未必划算
  17. 美多渠道主动接触中国,希望展开谈判
  18. 一个律师的自白
  19. 传印度最快这两天动武 巴基斯坦曝启用核武条件
  20. 肖飞出轨后续,这背景太通天了
  21. “维京符石”预警未来的一场大灾难?
  22. 堪比Lululemon但便宜108美元 Costco裤子引热议
  23. AI怎样改变所有学科?
  24. 学者:股债市的激烈反应 成为拦住川普唯一力量
  25. 边巡队Home Depot外逮人,联邦法官不准
  26. 加拿大进入特鲁多2.0时代
  27. 洛杉矶港负责人:下周起中国货运量将锐减35%
  28. 小扎回应Llama4对比DeepSeek
  29. 川普关税施压之际 亲信珀杜将出任驻华大使
  30. 【拍案惊奇】习上海谈“交棒”央视略去敏感话
  31. 传中共大规模收缴官员财产 为和美国打经济战
  32. 中国发布《新冠防控与病毒溯源白皮书》
  33. 上海出现令人震惊的消费崩盘;无数家庭负债累累
  34. 欧洲大停电“史无前例” 神秘预言正在兑现!
  35. 关税风暴中的义乌厂商:新关税成本由美方客户承担
  36. 从没把人当人看过 “敲砂罐”杀人 惨不忍睹
  37. 美宣布与乌签署矿产协议 俄暗杀不断俄将横尸街头
  38. 听到这个词要小心谎言 资深律师分享法庭识谎技巧
  39. 习亲信苗华被免人大代表职务
  40. 中国医学史上,董小姐掀开了天宫一角
  41. 解码平安业绩隐情:断舍离与稳节奏
  42. 吴建民:美国务卿主张对中共必须除恶务尽
  43. 美国会共和党人拟增加移民收费 弥补遣返戍边开支
  44. 川普政府与萨尔瓦多就移民遣返秘密協議曝光
  45. 泽连斯基在梵蒂冈对川普说了啥?消息人士透露
  46. 深圳投资公司金钥匙集团爆雷 董事长跑路
  47. 南京鼓楼医院院长一家三口被砍重伤
  48. 美国与乌克兰达成战略性矿产开发协议
  49. 不跟孩子置气 是教育也是修养
  50. 中共对美“偷偷跪”?外交部“中国不跪”影片遭讥讽
  51. 深圳水贝老板炒黄金亏一亿 市场“炸了”
  52. 王友群:中央军委副主席何卫东哪里去了?
  53. “川普凌晨1点28分错误打来电话……”到底咋回事?
  54. 欧洲援乌志愿者联盟难成军 传组2.5万人部队都勉强
  55. 谢贤坐轮椅出行,精神状态不错
  56. 华尔街大佬:供应链崩溃在即
  57. 中共煽动爱国情绪 专家分析如何影响两岸关系
  58. 《看中国》隆重推出荣誉会员专刊第117期
  59. 医生推荐:预防癌症的10饮食习惯
  60. 赵基淮同学别怕,董家人手再黑也遮不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