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思成的母亲缘何不喜欢林徽因?
2025-11-08 04:25:33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简书爱读公众号
我们都说梁思成与林徽因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才子佳人,但是他们的婚姻
曾经遭遇过梁思成母亲李蕙仙的强烈反对。更少有人知道,林徽因对梁家同样心存芥蒂。这段婆媳矛盾背后,不仅是两个女人之间的隔阂,更是两个时代、两种价值观的激烈碰撞。

林徽因这么优秀,李蕙仙为何就是看不上才貌双全的林徽因呢,以及林徽因又如何看待这个让她倍感压抑的婆家。
要理解这段婆媳矛盾,首先要了解梁思成的母亲李蕙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李蕙仙(1869年-1924年)绝非寻常女子。她是清末礼部尚书李端棻的堂妹妹,真正的官家千金。1890年,年仅17岁的梁启超乡试中举,主考官正是李端棻。李端棻十分欣赏梁启超的才华,当即决定将堂妹许配给他。
两年后,李蕙仙与梁启超成婚。这段婚姻中,李蕙仙比梁启超大四岁,这在当时是很罕见的。
当时李蕙仙是官家大小姐,而梁启超仅仅是一个穷书生,半农半教的状态,她能嫁给梁启超可见她也是不一般,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后,梁启超流亡日本,李蕙仙一个人带着全家避居澳门。在梁启超海外流亡的14年间,她独自扛起整个家庭的重担,不仅将孩子们抚养成人,还悉心照料梁家父母。
梁启超的弟弟梁启雄曾感叹:“穗子(李蕙仙)可敬可爱,是梁家的顶梁柱。”
李蕙仙的性格特点十分鲜明,
思想传统而保守,她恪守封建礼教,重视门第观念;
性格刚毅果决,在家族危难时能独当一面;
治家严谨,对子女管教严格,对媳妇要求更高;
自尊心极强,极为看重自己在家庭中的权威地位。
就是这样一位经历过风雨、在梁家说一不二的女性,当她面对儿子梁思成的婚事时,自然有着极高的期待和标准。

与李蕙仙的期待相反,林徽因都与她理想中的媳妇形象背道而驰。
林徽因出生于1904年,父亲林长民是日本早稻田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民国初年的政治家。虽然林家也是名门,但与梁家相比,林长民属于新派人物,不如梁启超的学术地位崇高。
更让李蕙仙难以接受的是,林徽因的母亲何雪媛是林长民的二房,而且是妾室。林长民的原妻叶氏病逝后没有留下子嗣,他才续娶了何雪媛。在极其重视名分的李蕙仙眼中,这无疑是林徽因出身的一大“污点”。
还有就是林徽因的履历,她我不喜欢。林徽因自幼接受西式教育,12岁进入北京培华女子中学,16岁随父亲游历欧洲,她思想前卫,行为西化,精通英语,善于交际。
1920年,林徽因随父亲旅居伦敦时,与徐志摩相识并传出绯闻。当时徐志摩已有家室,这段关系闹得满城风雨。徐志摩甚至都追到了国内,在传统保守的李蕙仙看来,这简直是伤风败俗。
后来林徽因回到国内,恰逢梁思成出车祸,林徽因日夜照顾,在别人眼里林徽因照顾自己的未婚夫是体贴入微,但是在李蕙仙眼里就认为有伤大雅,还没有结婚就这样,不符合那个时代女性的做派。
林徽因才华横溢,但也个性鲜明,锋芒毕露,不善掩饰。她曾在散文《一片阳光》中写道:“现实的生活常常在压抑着我们,让我们喘不过气来。”
这样的性格,与李蕙仙心目中温顺谦卑、懂得隐忍的理想媳妇形象相去甚远。在李蕙仙看来,好媳妇应当像她年轻时那样,为家庭默默奉献,而不是像林徽因这样张扬个性。
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恋情发展,几乎每一步都加剧着李蕙仙的不满。
梁林两家本是世交,梁启超与林长民又是好友。1921年,林徽因从英国返回中国后,与梁思成相识并互生好感。然而,李蕙仙从一开始就对这段关系持保留态度。
她对林徽因的两点最为不满:一是林徽因之前与徐志摩的绯闻,她认为这样的女子“不检点”;二是林徽因的西式做派,她担心这样的媳妇难以驾驭。
当梁思成向家人表露欲与林徽因结婚的意愿时,李蕙仙明确表示反对。据梁思成的妹妹梁思庄回忆:“母亲对徽因似乎有成见,一直不太喜欢她。”
当时李蕙仙已罹患癌症,生命进入倒计时,但她依然强硬地表示:只要她活着,林徽因就别想进梁家的门。
面对母亲的反对,一向孝顺的梁思成陷入两难。他深爱林徽因,但又不敢违逆重病中的母亲。

深知妻子个性的梁启超,采取了折中方案。他一方面尊重妻子的意愿,不让林徽因在李蕙仙生前进入梁家;另一方面,他又积极支持儿子与林徽因的恋情。
1923年,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梁思成与林徽因共同赴美留学。行前,他们举行了简单的订婚仪式,但李蕙仙拒绝出席。梁启超都不敢忤逆夫人,可见这个夫人是何等的专权。
在这场婆媳矛盾中,林徽因并非完全被动。
1925年,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意外去世,林家顿时陷入经济困境。正在美国留学的林徽因,不得不依靠梁家的资助完成学业。
这种经济上的依附关系,让生性骄傲的林徽因倍感屈辱。她在给好友胡适的信中吐露心声:“...我自己也不明白我到底怎样,活着的多半辈子,不但是物质上,连精神上也总是受着梁家支配...”
这种在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依赖,与她追求独立自主的个性形成了尖锐矛盾,也成为她对梁家不满的重要根源。
林徽因自幼接受西方教育,向往自由平等的人际关系。而梁家作为一个传统大家庭,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严格的礼教规范让她倍感压抑。她在给胡适的另一封信中坦言:“...一想到中国旧式家庭的种种,我就感到窒息...”这句话清晰地表达了她对传统家庭制度的不满,其中自然也包括对梁家家庭氛围的不适应。面对李蕙仙毫无理由的排斥和偏见,才华横溢的林徽因自然感到委屈和愤怒。她在书信中多次流露出这种情绪,认为婆婆“固守成见,不可理喻”。更让林徽因难以接受的是,尽管她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却始终无法获得婆婆的认可。这种挫败感,加深了她对婆家的负面情绪。
李蕙仙对林徽因的反感,以及林徽因对婆家的不满,表面上看是婆媳性格不合,实则是深层次的文化和价值冲突。
李蕙仙成长于清朝末年,深受传统礼教熏陶。她的人生轨迹完美契合了“贤妻良母”的传统价值观——为家庭牺牲自我,在丈夫流亡期间独力撑起整个家族。而林徽因则成长于民国初年,正值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之时。她追求个人价值,渴望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这与传统女性的角色定位截然不同。
李蕙仙曾私下对家人评论林徽因:“思成娶了她,恐怕要受累。”这句话透露出她对这种新式女性的深深忧虑。作为一手将梁思成抚养长大的母亲,李蕙仙自然希望儿子婚后仍能与自己保持亲密关系。但林徽因的独立个性,让她预感这将威胁到自己在儿子心中的地位。梁思成的外孙女吴荔明在《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一书中透露:“李蕙仙担心儿子结婚后就不再属于自己了。”这种微妙的心理,在许多婆媳矛盾中都能找到影子。书中还透露林徽因是刀子嘴豆腐心的人。
李蕙仙出身官宦世家,后来又成为一代宗师梁启超的夫人,骨子里难免有门第之见。在她看来,林徽因的母亲是妾室,这一点足以让林徽因“配不上”自己的儿子。况且,林长民虽有名气,但毕竟无法与梁启超的学术地位相比。这种门第观念,也是李蕙仙反对这桩婚事的重要原因。
命运没有给这对婆媳和解的机会。1924年,李蕙仙因癌症去世。她至死都没有接受林徽因这个儿媳。她的离世,清除了梁思成与林徽因婚姻道路上的最大障碍,但也留下了永远的遗憾。同年,在梁启超的安排下,梁思成与林徽因共同赴美,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耐人寻味的是,即使在李蕙仙去世后,林徽因对婆家的不满也并未完全消除。她在婚后仍然感到“精神上受着梁家支配”,这种情绪贯穿了她的婚姻生活。她对梁家同样抱有复杂的情感和明显的不满。她在跟美国好友的书信中抱怨家里人多,房子挤,羡慕嫁给肚子的费慰梅。这个在梁思庄的女儿吴荔明写的《梁启超和他的儿女们》当中有详细记载,而且我感觉是真实的,包括林徽因和徐志摩那段书中也写到了,包括林洙!有兴趣的家人们可以看看。
成的妹妹梁思庄主持的,而非按传统由父母操办。这种安排本身,就暗示着这段婚姻在梁家的特殊地位
这段民国时期的婆媳矛盾,我们很难简单地评判谁对谁错。李蕙仙守持的是传统婆婆的权威和价值观,她按照自己的经历和标准来衡量媳妇,希望找一个温顺传统、门当户对的儿媳相夫教子。而林徽因代表的则是新时代的女性形象——接受新式教育,追求个人价值,渴望在专业领域实现自我。她对婆家的不满,实质上是对传统家庭制度、对女性附属地位的反抗。
值得玩味的是,尽管李蕙仙强烈反对这桩婚事,但梁启超却始终欣赏和支持林徽因。他在给女儿梁思顺的信中写道:“徽因是第二个女儿,也是我的女儿。”这种开明的态度,与李蕙仙形成鲜明对比。我比较纳闷的是梁启超这样一个进步人士是如何和李惠仙相处的,梁启超倡导一夫一妻制为什么他又娶王桂荃呢?有知道的家人们可以讨论下。
历史已经证明,梁思成与林徽因的婚姻,虽不被母亲祝福,却是天作之合。他们携手走遍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测量、摄影、分析、研究了2000多处古建筑和文物,共同开创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的新纪元。
也许,这才是对九泉之下的李蕙仙最好的告慰。而林徽因在婚姻中感受到的压抑与不满,也让我们看到了这位杰出女性在光鲜背后的真实挣扎——即使在最完美的婚姻中,她也从未停止对自我价值的追寻和对独立人格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