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耶鲁开除女孩:我讨厌自己是亚裔
2025-10-18 17:25:35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棕榈大道本科申请
耶鲁大学大一新生因申请材料造假被开除的新闻,相信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刷到了。
很多人对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感到好奇,上周,美国媒体Air Mail发表了一篇题为【She Faked Her Way into Yale. Then Things Unraveled】的独家匿名专访,讲述了华裔女孩造假进入耶鲁的始末。
这是一场利用常春藤名校录取偏好和招生规则,精心打造的升学骗局。今天,棕榈君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PART.1
造假起源:
我讨厌自己的中文名字
为什么我是亚裔?
在匿名接受的媒体采访里,“Katherina Lynn”坦言,在加州北部一个华裔家庭长大的她,一直讨厌父母给自己的中文名字。
这份厌恶并非没有来由,她曾因此遭受严重的校园霸凌,以至于高二读到一半时,下定决心彻底彻底重塑人生——成为一个拥有西方名字、常春藤盟校学位、让所有嘲笑她的人望尘莫及的人。
而身处竞争白热化的湾区,这个成绩中等的华裔女孩坚信:在常春藤盟校招生歧视亚裔的潜规则下(2023年哈佛败诉案就是明证),亚裔的成功机会微乎其微。
于是,她将学习抛在一边,转而开始打造自己的新身份。
由此,“Katherina Lynn”诞生了。
并且经过仔细研究,她选中了北达科他州一个仅有2000人的小镇——提奥加(Tioga),为自己打造了一个全新的人设。
图北达科他州提奥加。《纽约邮报》曾报道,为了实现生源的多元化和促进招生公平性,耶鲁、哈佛等美国顶尖大学正在有策略性的招收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于是为了成功爬藤,一些富有的精英家庭,不惜耗费数百万美元将家庭迁居到偏远的地区,以期孩子进入藤校。
接下来的几年,她精心编织着通往常春藤的谎言网。
从零开始自学Adobe 软件,伪造了成绩单和财务文件;撰写了老师推荐信,并设法绕过了大学的安全审查措施;为了躲避查访还使用了一个真实的当地电话号码与小镇地址。
甚至为了将过去生活的一切痕迹都抹除,她缺席了2024年湾区的高中毕业典礼,恳求学校不要在典礼上念她的名字。虽然未能如愿,网上仍能找到校长宣读她真名的视频片段,但当时无人上台领取那份毕业证书。
12年级时, Lynn也曾用半真半假的材料(新名字+加州真实地址)申请了另一所藤校,被拒后愈发坚定了她全盘造假的决心。
高中毕业后,她住在父母家中,花了好几个月研究各种常春藤名校的招办Podcast(耶鲁招办确实有自己的Podcast节目),以北达科他州蒂奥加居民Katherina Lynn之名向耶鲁递交申请,在文书里大谈“小镇经历如何塑造人格”。
3月末,“虚构人生”的“Katherina Lynn”如愿获得了耶鲁大学的录取!
并且据她透露,耶鲁招生官曾盛赞她的申请是"年度最爱",在吸引招生办公室注意方面做得非常出色。
PART.2
东窗事发:
“歧视”这道坎
亚裔孩子爬藤很难迈过
后来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
9月16日,室友偶然瞥见Lynn行李牌上陌生的本名,当晚晚些时候,趁她洗澡,潜入房间翻看了她的手提包,找到了Lynn一个月前飞往耶鲁时使用的身份证——身份证上列出的地址在加州,名字与行李牌完全吻合。
室友把证据拿给了学院院长,紧接着,入学仅仅一个月的Lynn被告知录取资格已被撤销。
这场处心积虑的完美骗局,至此呈现在大众面前。
而一经曝出,这则造假事件立刻引发了很多的讨论和关注。
有人谴责,认为诚信是大学申请的基石,这样离谱的造假行为严重损害录取鲍平;有人无奈,认为亚裔学生想进藤校,确实比其它族裔要付出更多代价;还有人对耶鲁大学的招生审核流程产生质疑,认为它过分关注身份标签,制造了录取漏洞。
造假肯定是不对的!坦坦荡荡做人,才是永不会出错的升学之路。但老实说,亚裔学生想进入名校,确实要比其他种族学生付出更多努力。
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2023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决前),亚裔申请人需要在SAT考试中比白人申请人高出140分,才有平等的机会进入精英大学。
杜克大学经济学教授Arcidiacono,也曾重锤过哈佛大学招生时会在学术、课外活动、考试成绩方面给亚裔学生打出较高的分数,但在性格方面,尤其在“讨人喜欢”、“勇气”、“个性积极”等核心特质方面往往打分很低。
美国纪录片《Try Harder》中有这样一个片段。一群来自旧金山顶尖公立高中Lowell High School的亚裔学霸们在斯坦福宣讲会上询问招生官:“为什么斯坦福每年只在我们学校录取1人左右?”
招生官毫不掩饰地回答道:“如果你希望学校里每个人都一模一样,请举手。”
似乎在很多人眼里,亚裔学生的形象都是同一个模型:热衷机器人、编程及理科奥赛,喜欢钢琴与网球,擅长STEM却不擅人文......
这些刻板印象,成了亚裔学生们急于反思与打破的“成见之墙”。以至于连《纽约时报》都曾报道过,在美本申请过程中,一些亚裔学生正想方设法让自己表现得“不那么亚洲化”。
有人能想一个比“申请CS专业全奖的亚裔国际男学生”更惨的组合吗?
怎么让自己看起来“没那么亚”?
PART.3
破局之道:
一味回避“身份”并非良策!
亚裔学生如何凸显优势?
先说结论:我们需要为自己的身份自豪。如果一个大学需要你隐藏种族信息才会录取,那么这个大学也不值得你去。
在此大前提下,榈君整理了四点亚裔美本升学的破局关键。
1,录取必键不在于与普通申请人作区分,而要在亚裔群体中脱颖而出。
如上文所言,美国大学对亚裔申请人普遍存在刻板印象,所以亚裔学生规划课外活动时,可以从家庭背景、个人特色、兴趣爱好方向深入挖掘哪些是你可以做的、稍微小众的赛道。举三个例子:
1,疾病-科研+公益:如果你有家人、朋友或认识的人被糖尿病、自闭症、ADHD等疾病困扰,可以发展与之相关的公益,或针对该疾病进行科研项目。比如如何更好的关注糖尿病人的饮食健康,怎么利用AI帮助自闭症儿童进行学习等。
2,家族史/少数族裔-科研+历史深度调研:如果你的家庭背景是混血或是少数民族,可以做一些与文化产品、族裔历史有关的科研,展现你对不同文化社区的关注度,也可以通过口述历史或深度调研来呈现你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比如苗族侗歌怎样更好的可持续发展。
3,LGBT-科研+公益+advocacy:如果你有LGBT取向或对LGBT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可以做相关的公益或科研,一定要把自己对鼓励、呼吁平权,促进社区更多人参与,打破刻板印象等行动全面、深入地展现出来。比如利用写作呼吁大家重视女性在医学发展史中的贡献。
整体来说,多做体现中国特色的本地化活动,且活动要能代表自己所在的社区和文化,着力体现自己的个性和特色。
2,规避掉美本升学过程中的隐性歧视。
隐性歧视指的是,升学或申请相关人士无意识之中展示的歧视性行为、偏心、刻板印象等。
标化、文书、活动、面试等都可能存在隐形歧视,但影响最强烈的是高中升学指导写的推荐信(Counselor Recommendation)。
为规避掉隐形歧视,建议同学们做好以下5点。
1)中间档次的学生,多和校内升学指导交流加强印象,且打破对你的刻板印象;
2)多与高中老师和升学指导沟通活动背后的故事,以便为容易产生刻板印象的活动赋予文化内涵。例如,你打羽毛球,并不是因为你是中国人而人云亦云地打羽毛球,而是打羽毛对你有其它特殊的意义。
3)认真准备额外的申请材料,展示自己与众不同的一面,打破传统的中国学生的印象。
4)如果要做亚裔标签很浓的活动,一定要做出最大的影响力。
5)Common App新推出了一个板块叫做context and background,建议背景比较特殊的学生(例如单亲、移民等)擅用这个板块提供更多与自己相关的信息。
比如可以提交一些自己照顾兄弟姐妹、照顾小动物、给爸妈翻译文件、管理家里的银行账户等内容,以便让招生官更加了解你。
3,考虑选择一个不那么热门/刻板的专业。
亚裔学生在计算机科学、电气工程、数据科学、生物医学工程等STEM领域的人数占比,远高于其他群体。以UCSB为例,亚裔学生人数占比约四分之一,但微生物学、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专业中,亚裔比例高达40%。
我们不鼓励大家伪装自己的兴趣,比如你想当软件工程师却硬要伪装成文学爱好者,而是建议你要有优质的“平替专业”。像是想申生物,可以考虑营养学、公共卫生、食品科学;想申CS,可以考虑数据科学、信息学、应用数学、社会科学、CS+X跨学科专业等。
4,调整文书的写作思路。
主文书和小文书,是申请人与招生官建立情感链接的绝佳介质。如果你想要在文书中描述自己种族相关的内容,重点应该放在种族文化如何促使自己成长、如何影响自己的个性和特质等。
另外,主文书和小文书的重点要放在申请人自己身上。例如,有人通过文书展现了自我探索、情绪管理、责任感提升,但载体都应该是具体的个人经历。
5,选校考虑公立大学或顶尖文理学院。
顶尖综合性私立名校里,亚裔申请人数量过剩,录取竞争尤为激烈。学生和家长们可以分一些目光给知名公立大学和顶尖文理学院。
公立大学招生更公式化,更看重学术,不太会考虑种族配额。像是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罗格斯大学新布朗斯维克分校、华盛顿大学招收了相当一部分的外州学生和国际生。
文理学院的申请池里,亚裔申请人数量不算多,竞争还不算太激烈。像是威廉姆斯学院、阿默斯特学院、斯沃斯莫尔学院这类顶尖文理校,虽然国际知名度不如普林斯顿大学、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这样的老牌综合大U,但在读研深造或就业市场,表现同样出色。
最后,棕榈君有话说
亚裔申请美国名校面临的竞争确实激烈,但有一个底线我们必须共同坚守——通过材料造假换取入场券,是一条绝对不可取的路。
它带来的后果,远比很多人想象的更为彻底和残酷。很多美国大学现在都有Fraud Squad(打假部门),一旦被核实,基本上就是永不录取,直接开除,很多大学还会通知所有你申请的学校,一生拉黑。
退一万步做一个最侥幸的假设,通过作弊进了一所与本身实力不对等的好大学,你真的能适应大学高强度的学习吗?
美本申请不只是为了一纸录取Offer,它更是一段认识自我、锤炼自我,并最终找到自我方向的成长旅程。你脚踏实地参与的每一项活动,反复修改的每一篇文书……这些“笨功夫”,恰恰是你未来在大学乃至社会生存的基石。
请相信,真实的你,远胜过任何精心编造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