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无人机成为美中潜在冲突的决胜力量
2025-10-13 07:25:32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英文大纪元记者Sean Tseng报道/王君宜编译)在当代战场上,廉价且具自主性的无人机已能自动搜寻、干扰并摧毁目标,其反应速度远超人类。因此,美中之间的军事角力,正从传统武器竞赛转向无人机与人工智能(AI)为核心的技术较量。
分析人士指出,决定无人机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谁能以更快的速度、更大的规模进行部署。
中共正致力于扩大无人机的规模,作为回应,美国正着手打造自己的无人机群、改进更智能的软件,并加强对中方的技术限制;而乌克兰前线则成为评估技术效用的实战试验场。
分析人士向《大纪元时报》指出,这场竞赛并非比拼单一“最佳无人机”,相反,这是中共为战争动员庞大民用无人机产业的能力,与美国将精妙的原型转化为量产、再通过软件与盟军网络整合在一起的努力之间的竞赛。
分析人士表示,华府若要取胜,必须加速审批与测试流程、大量采购,并将乌克兰战场验证有效的策略大规模推行——例如采用开放式系统、促进快速升级,以及以千计规模部署技术设备。
分析人士强调,未来的任何冲突(特别是美中在台海爆发冲突的话)的胜负关键,将取决于规模、速度,以及从乌克兰战场汲取的教训。
中共推行“军民融合”战略
中国的民用消费级无人机产业的规模庞大。据中共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单忠德在2024年4月18日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称,2023年中国交付民用无人机超过317万架,截至2023年底,民用无人机研制企业超过2300家,量产的无人机产品超过1000款。
这是一个以全球最大无人机制造商“大疆创新”(DJI)为核心的生态系统,形成的低成本零组件供应链涵盖了:马达、光学元件、无线电设备与飞行控制器,这些技术能在极短时间内转化为军事用途。
此现象彰显了中共所推行的军民融合战略:这是一个由国家引导的过程,可将民用技术的优势转化为战时的应变能力。
北京亦大力投资于研究反无人机武器技术。
今年7月,中共军工巨头“中国兵器工业集团”(Norinco,又称中国北方工业集团)在一场便受关注的内蒙古实战演示中,展示了一款50千瓦车载激光武器OW5-A50,号称“蜂群无人机杀手”。该演习同时展示了多款无人系统——用于提供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和目标探测的一款长航时无人机,以及用于配合的一款无人直升机,它们可用于协同作战。
在9月举行的北京阅兵中,新型无人机与反无人机激光武器、微波武器并列亮相。然而据国防新闻网站“陆军识别组”(Army Recognition Group)独家报道,此类装备——例如“飓风3000”微波系统——仍处于实地测试阶段。
无人机提供的物流能力,也被视为一种具潜力的军事力量。
例如今年7月在云南,一支协调运作的重型运输无人机编队,仅用数日便将180公吨钢材与混凝土运抵山区,用于建造输电塔——这一行动所展现出的后勤实力,在战时补给中可能至关重要。
去年11月在广东省珠海举办的第十五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中共还展示了号称“无人机母舰”的“九天”大型无人机,该机型设计用于发射和回收数十架小型无人机。然而由于公开的技术细节有限,观察人士指出其在实际战场情境中的实用性与作战价值仍存疑。
前中共军队工程师、现为军事分析师的斯蒂芬‧夏(Stephen Xia)向《大纪元时报》表示:“北京的信息很明确——无论在进攻或防御上,都要取得规模优势。”

美国反制中共
面对挑战,华府意识到事态紧迫,正加速去除对中国产零件的依赖并扩充本土产能。川普政府今年6月签署行政命令(Unleashing American Drone Dominance),推动美国产的无人机制造;美国商务部7月依《贸易扩展法》第232条启动国安调查,针对进口无人机及相关零组件展开审查——此举可能导致加征关税或直接实施进口限制。
9月,美国当局表示将推出新规定,可能会直接限制或禁止多款中国制造的无人机及其零组件,此举是先前措施的进一步加强。联邦法院也维持五角大楼将大疆(DJI)列为“中共军事企业”的裁定,进一步收紧了对这家全球最大消费级无人机品牌的管制。
与此同时,五角大楼“蓝色无人机系统”(Blue UAS)计划已建立一份经过审核的公开名单,列出符合网络安全与供应链要求的小型无人机及其零组件产品——其中不包括中国制产品——并引导国防部采购人员及其它政府机构选择可信赖的选项。
“政策只是铺好了舞台——真正的考验在于能否大规模部署硬件。”驻美军事科技分析师、前材料工程师、YouTube中文军事新闻频道“马克时空”的主持人曹马克(Mark Cao)表示。
美国国防部于2023年8月启动了“复制者”(Replicator)计划,承诺在2025年8月前交付“数千套”低成本、可扩展的自主化系统,促使各军种加快采购速度并大量采购。该计划优先发展可快速量产的无人机系统,绕过传统缓慢的国防采购流程。
美国防官员上月向“国防独家新闻”(DefenseScoop)网站透露,目前已有数百套系统交付军方单位——虽未达原定目标——但资金与推进势头持续。本报未能独立验证此说法。
此构想与美军印太司令塞缪尔‧帕帕罗上将(Admiral Samuel Paparo)的说法相呼应,他于2024年6月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会期间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表示,若中共攻台,美军将动用海、陆、空无人群体把台湾海峡变成“无人地狱”(unmanned hellscape),借此拖慢共军行动,为美军重型部队争取时间。

在高端领域,美国空军的“无人僚机”已然翱翔天际。通用原子(General Atomics)的YFQ-42A已于8月展开飞行测试。空军最高文职官员上月宣布,安杜里尔公司(Anduril)的YFQ-44A预计10月首飞。这两款机型将在未来冲突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运用自主飞行能力及有人-无人协同作战模式,协助联合部队掌握制空权。
而将所有系统整合在一起的关键在于软件。L3哈里斯(L3Harris)研发的“AMORPHOUS”系统,旨在让单一操作员通过统一界面,对数千架不同类型的无人机与无人艇进行任务分配与重新调度——这正是满足大规模群集作战需求的指挥控制中枢。
俄罗斯无人机
拆解一架坠毁的俄罗斯无人机,其全球供应链便清晰可见。
专攻无人系统的美国海军分析中心俄罗斯研究计划顾问塞缪尔‧班德特(Samuel Bendett)向《大纪元时报》表示:“俄罗斯无人机内含大量中国制零件与微处理器,基本上所有组装‘第一人称视角’(First-person view,FPV)无人机所需的元件皆来自中国”,“相关技术转移是直接且无障碍的。”
他指出,俄罗斯制造商直接向中国工厂及网上市场采购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零件。
班德特表示:“(中方的)供应廉价且充足”,更强调,其供应如此充足,以至于已损害俄罗斯自主生产该类零件的努力。
路透社7月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厦门林巴赫航空引擎公司的L550E引擎(经重新贴上“工业制冷装置”的标签之后)流向了遭制裁的俄罗斯无人机制造商,该公司生产的攻击型无人机曾用于乌克兰战场。基辅当局在坠毁的无人机中发现数家中国供应商的零件后,亦将这些供应商列入黑名单。
自2024年7月起,北京已经收紧部分军民两用物资出口管制,此举推升了红外线相机与惯性感测器等元件的价格,并使运输变得复杂。
曹马克指出,此举虽展现北京影响力,凸显全球买家对中国供应链的高度依赖,也促使华府加速推动《232条款》措施、“蓝色无人机系统”计划及采购禁令等减少对中依赖的努力。

乌克兰运用无人机与无人艇的经验
军事分析师曹马克向《大纪元时报》表示:“如果说中方的优势在于数量与供应能力,那么乌克兰的优势则在于速度与适应力。”他指出,过去一年间,乌克兰部队已从单机无人机打击,转型为人工智能(AI)辅助的群攻模式,能在严重干扰环境下自主协调攻击——规模虽仍小,但设计上旨在扩大作战范围。
五角大楼已拨款5000万美元,向总部横跨瑞士-美国的国防机器人软件公司奥特里昂(Auterion)采购3.3万套AI“打击套件”,用于升级乌军低成本无人机,使其具备抗干扰与自动追踪能力,将无人机升级项目纳入战场常规装备库存体系。
自2023年底以来,乌克兰运用包括“玛古拉V5”(Magura V5)在内的低成本自主海上无人艇多次重创俄军舰艇,迫使俄方调整舰队部署撤离克里米亚,凸显此类自主无人武器在重塑海上作战格局方面的战术影响力。美国海军规划者正据此研拟台湾防御战略。
曹马克指出,电子战带来最严峻的挑战,“干扰可使无人机失灵或遭劫持;对策在于提升自主性与不依赖GPS的导航能力”。他以俄罗斯的光纤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为例,此类无人机能规避传统干扰器的影响。

班德特指出,当人工智能驱动的无人机群大举来袭时,仅靠网络防御是不够的——军队还需配备实体防护装置,例如铁丝网、笼式装甲、诱饵装置及传统动能武器。
他特别提到,俄罗斯与乌克兰已着手研发适用于此类场景的激光武器。
美国同样在进行定向能武器的实验。
在今年8月底的实弹测试中,美国电磁战公司伊皮鲁斯(Epirus)证实,其“列奥尼达斯”(Leonidas)高功率微波系统仅需发出一次脉冲,便能瘫痪61架无人机群,展现出此类低成本技术在防御无人机群攻上的潜力。
美中各在哪些方面领先及为何重要
在民用与商用无人机领域,以及支撑这些领域的零部件生态系统方面,中方处于领先地位。
曹马克指出,北京凭借“军民融合”战略,能快速部署“足够好”的平台,并以越来越多的反无人机武器为其提供支持,他同时强调,中共军方的多数新型装备尚未经实战检验,而“阅兵场并非战场”。
美国在高端自主系统、经实战验证的情报侦察监视能力、攻击无人机,以及混合机队整合软件等领域仍领先全球。曹解释说,美方的关键挑战在于,如何将快速迭代的创新成果转化为工业规模产能——这正是“复制者计划”、“协同作战飞机计划”及“蓝色无人机系统”等专案致力解决的核心课题。
曹指出,美国自越战时期便开创军用无人机先河,凭借“捕食者”(Predator)与“死神”(Reaper)无人机树立业界标竿;而中共早期的发展主要依赖复制技术。
他强调:“但当如今的竞赛的关键已不再是复制机体,而是在比拼标准化、模组化与速度——要把自主系统当成软件来开发,一旦验证可行,就能批量采购、快速部署。”

美国能从乌克兰战争学到什么
曹马克指出,反复出现的教训表明,未来战场胜负取决于三点。
首先,数量比完美更重要。开放式的架构设计、快速的物流支持与持续的软件更新,始终比迟迟未到的精良武器更具优势。
其次,信号已成为战场。他解释说,广泛使用的干扰器切断了控制链路,迫使无人机依赖机载自主系统,进而催生了更智能的反制手段。这些反制措施必须便宜——微波脉冲、激光、诱饵甚至铁丝笼皆可——如此士兵才不会为应对百元的四轴飞行器,发射百万美元的导弹。
第三,供应链已成战略要素。曹指出,只要中国产零件在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制裁便沦为猫捉老鼠的游戏。更具创意的策略是,结合盟友力量,加速增产并快速适应——且必须迅速行动。
中共的优势在于大规模动员。曹指出,美国的对策必须是软件、盟国协同生产,与反应速度。若华府能将当前的展示项目——人工智能打击套件、无人蜂群控制系统、机器人僚机计划等技术成果——转化为快速量产订单并部署到实战部队,便能抵消中共在工厂制造端的优势,提高北京任何战事的代价。
他警告,未来台湾周边的海空领域,可能将由出货速度更快的一方主宰,而非设计更优的一方。
原文:Why Drones Are Center of Potential US–China Warfare刊登于英文《大纪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