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领域动作频频,香港无人驾驶迎来“百度时刻”
2025-09-19 20:26:06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冰川思想库

未来的自动驾驶服务必须能够融入城市的“毛细血管”,与公共交通系统无缝衔接,甚至成为智慧城市大脑的一部分。
香港近期在科技领域的大动作频频。
在此前公布稳定币法案之后,9月17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发表2025年施政报告时明确提出,将加速推动自动驾驶在香港实现无人化、规模化发展,尽快达致商业营运。
港府政策的重磅政策利好迅速在资本市场引发关注。
施政报告发表当日,百度港股股价大幅上涨16%,收盘报131.4港元,总市值逼近4000亿港元,年初至今累计涨幅超过59%。与此同时,其美股也上涨近8%。多家国际投行也上调了百度的目标股价,持续关注其在人工智能及无人驾驶领域的布局。
为什么香港自动驾驶的开闸,百度却成为了资本市场的热门标的?这与萝卜快跑在香港快速的业务进展不无关系。自2024年11月底获得香港首张自动驾驶车辆先导牌照以来,萝卜快跑在香港的布局进展迅速。
但接下来更重要的问题是,香港自动驾驶开闸到底意味着什么?对于以百度为代表的中国科技公司来说,未来又有什么样的新机遇出现?
01
在复杂中寻路
硅谷投资人彼得·蒂尔曾指出,相比于数字世界的“比特”创新,在物理世界的“原子”中进行创新要困难得多。
自动驾驶正是这样一个雄心勃勃的尝试,它试图在最复杂的物理场景——城市交通中,实现人工智能的落地。
从这个角度看,香港无疑是“原子世界”里一块硬度极高的试金石。其道路网络的高度复杂性举世闻名:狭窄的街道、陡峭的坡度、密集的“城市峡谷”效应干扰GPS信号,再加上人车混流、叮叮车与双层巴士并行的独特交通生态,以及右舵左行的规则,共同构成了一个对自动驾驶系统感知、决策和控制能力的极致考验。
在这样的环境中要想在自动驾驶领域取得进展,其难度和含金量不言而喻。而市场之所以对百度产生如此强烈的乐观情绪,正是源于百度旗下“萝卜快跑”在香港快速且稳健的业务推进。
自2024年11月底获得香港首张自动驾驶车辆先导牌照以来,萝卜快跑在香港的布局展现出清晰的战略规划和强大的执行力。
从最初在机场岛相对封闭环境的测试,到今年4月开启小辨模载人试运营并扩大测试区域;再到6月将范围延伸至交通情境更复杂的东涌生活圈;直至8月,再度获批进入香港南区的指定路段进行道路测试。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其测试范围从点到线再到面,场景从简单到复杂,至今安全测试里程已超过20000公里。
这一系列密集且成功的扩张,不仅证明了其技术的可靠性和场景适应能力,更向外界展示了一种能够应对极端复杂环境的工程化落地能力。
这种前端快速迭代的能力背后,是百度长达12年的技术研发和丰富的落地经验。面对香港特殊的挑战,萝卜快跑的技术栈显示出其针对性。
例如,萝卜快跑发布的第六代无人车,其应用的“Apollo ADFM大模型+硬件产品+安全架构”综合方案,并非纸上谈兵。其配置的高性能传感器组合,能够更好地应对香港高楼林立造成的信号遮挡问题;而通过多重安全冗余设计和6重MRC安全策略,则为车辆在突发状况下的稳定可靠提供了保障。
更核心的是,基于大模型技术重构的自动驾驶方案,其强大的泛化能力使其能够更快地学习和适应香港特殊的交通规则和驾驶习惯。因此,它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学会”在香港右舵左行的交通规则下安全行驶。
这种快速适应能力,正是在中国内地千万级人口的大城市进行规模化应用所积累的技术验证和实践经验的集中体现,也是其敢于挑战香港这个“困难模式”的底气所在。
02
全球竞速下的“香港样本”
放眼全球,无人驾驶已成为大国科技竞争的战略高地,各国政府都在积极为这项颠覆性技术的发展铺路。
德国、日本、瑞士、英国等主要发达国家近年来纷纷通过制定和修订相关法律法规,为自动驾驶从测试走向商业化运营扫清法律障碍。在美国,已有41个州和华盛顿特区针对自动驾驶进行了立法。
政策的开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商业化落地的速度。以谷歌Waymo为例,得益于美国相对开放的政策环境,Waymo已经在美国的洛杉矶、旧金山、凤凰城等五座城市的中心区域实现了规模化部署,车队规模超过1500辆。Waymo的成功表明,清晰、支持性的监管框架是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跨越商业化鸿沟的关键催化剂。
中国香港此次的政策松绑,正是顺应了这一全球趋势,展现了其希望在全球新一轮科技浪潮中抢占先机的决心。
对于百度而言,香港的意义远不止于又开拓了一个新市场。它是一个极具价值的“样本”——一个在国际化、高标准的监管框架下,验证其技术、运营和商业模式可行性的样本。
在香港地区的成功落地,不仅为其增加了宝贵的右舵左行测试场景,为其技术推广至全球其他右舵市场(如英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提供了重要的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它向全球市场证明了其技术方案的鲁棒性和普适性。
而这样的样本价值,建立在庞大的数据基础上。迄今为止,萝卜快跑的足迹已遍布香港、迪拜、阿布扎比等全球16座城市,累计提供了超过1400万次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其安全行驶里程已超过2亿公里,这一数据已经领先于谷歌旗下的Waymo(1.55亿公里)。
这些从全球最多样化场景中收集的海量真实世界数据,反过来又不断地反哺和优化其算法模型,形成了一个强大的、自我强化的数据闭环。
也就是说,来自香港的每一个极端路况,都在帮助其大模型变得更“聪明”、更“老练”,从而提升其在全球所有运营车辆的整体表现。
03
协同进化:共塑未来出行生态
事实上,百度的全球化步伐并未止于中国香港地区。
一直以来,百度就把自动驾驶视为第三增长曲线,而香港市场的突破更像是其全球化战略的一个关键加速器。从今年3月底宣布落地迪拜和阿布扎比,到后续与全球出行巨头Uber及Lyft达成战略合作,计划在欧洲、亚洲和中东市场部署无人车。百度的每一步都指向一个清晰的目标——在全球范围内探索无人驾驶的规模化落地。
香港地区市场的成功,为其全球化战略增添了最有力的注脚,它如同一张技术“信用卡”,证明了其技术不仅能适应中国内地的路况,同样有能力去应对全球标准最严苛、环境最复杂的市场之一。
更深层次看,自动驾驶的终极图景并非简单的“车”的替代,而是一个全新的、与城市深度融合的出行生态。
香港特区政府推动自动驾驶,目标也直指“跨区行走和接驳其他交通工具”,旨在提升整个城市的交通效率和市民的出行体验。这意味着,未来的自动驾驶服务必须能够融入城市的“毛细血管”,与公共交通系统无缝衔接,甚至成为智慧城市大脑的一部分。
这为百度等先行者提供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例如,与香港的交通运营商、商业地产、旅游机构合作,共同开发创新的“科技+文旅”或“最后一公里”接驳服务。
如今,香港为自动驾驶敞开大门,为自动驾驶应用场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试验场和进军全球市场的跳板。
资本市场对百度的热烈反应,是市场对这一前景信心的体现,而其背后,则是企业长期的技术投入和在全球范围内积累的运营经验。随着政策的持续明朗和技术的不断成熟,自动驾驶融入城市生活的步伐正在加快。
正如凯文·凯利在其著作《必然》中所预言的:
这不是一场与机器的赛跑,如果我们与它们赛跑,我们必输无疑。这是一场与机器的携手合作。
回过头看,以自动驾驶为代表的AI技术不断发展的价值,从来就不在于取代人类,而在于与人类协同,共同塑造一个更安全、更高效、更智能的未来出行生态。
而站在全球化最前沿的香港,正成为见证这一协同进化加速到来的最佳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