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人太多,做新闻要学会“留一手”

2025-09-13 20:26:15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衣者朝新



去年,新京报曝光了油罐车运输乱象调查:有些油罐车卸完煤制油直接装运食用大豆油。触目惊心,可是,官方最后的调查结果是新京报的报道属实,但调查没有发现其他类似的现象。

很遗憾,新京报没有继续拿出新的证据来证明还有类似情况。如果全国真的只有一两辆油罐车如此,那这个新闻也就没有我们预期的那么大的现实意义了。可是,这个报道后来据说获了不少奖,足见真实情况可能很复杂。

到底是记者只暗访发现了报道中曝光的情况呢,还是其实还掌握了类似情况迫于压力没有进一步公布呢?没有问过当事记者,但对此类暗访的具体操作,个人有一个亲历的案例可以分享,供大家参考。

坏人太多,做新闻要学会“留一手”

时政记者褚朝新

2023年5月17日,陪一个朋友去一家医院挂脊柱外科的专家号。可是,接诊的医生并不是该专家王医生,而是另外一个年轻医生,戴着口罩,别人称呼他为王教授,他也不否认。如果不是有心,一般人不会发现坐在自己面前的医生并不是自己想见的那个王教授。

当场发现这个问题后,取了证,拍照摄像并现场询问坐诊的医生:你是谁?他被迫承认,自己是专家的学生。

然后,我在现场核实搞清楚了冒充专家坐诊的医生的具体身份和姓名以及与专家的具体关系。

那么,专家去哪里了呢?随后医院的多个部门回复我,有的说专家去急诊了,有的说专家太累提前下班回家了。说法各异,总之是不统一。

这个时候,证据确凿,题为《湖南一医院忽悠病人:卖专家号,让年轻医生代诊》的文章已经成形。但是,我并没有着急,决定等一等再看。

两个考虑:第一,专家可能真的有急事,比如急诊有危急病人需要他去救治,临时请人代为坐诊。或者专家年纪太大,确实累了需要回家休息,如果是这样,那轻易曝光可能会误伤一个好医生。第二,如果不掌握更多证据,医院完全可以谎称这只是一个偶发案例。

所以,我没有在当时就急着曝光此事,而是等了一个月之后,再次专门去该医院暗访。

2023年6月14,专门再次去该医院点名挂了该专家的号用于暗访。结果,该专家居然再次不在岗,仍然是第一次代他坐诊的年轻医生在以专家的名义接诊。

再次拍照、摄像取证,这一次,我还采访了几个其他病人,他们均没有发现接诊的并不是自己想找的专家。

2023年6月15日,作文曝光了此事,但是当日的文章里完全没有提6月份的暗访,故意只写了5月份的遭遇。

15日上午,广西一家媒体的记者看到文章后采访我时问到:褚老师,你写的事情发生在5月17日,为什么现在才写出来?

这是一个好问题,记者虽然年轻,但很敏感。是啊,发生于5月17日的事情,为什么6月15日才公布呢?

发稿前,我还研判了第一篇文章发布后两种可能:第一,直接承认管理不善,长期存在此类问题,将彻底整改。如果是这样,那我发布第一篇文章后就可以停下来了,经济下行,各行各业都不容易,坦然承认错误能改就行。第二个可能是,医院可能会承认5月17日确实是有其他医生代专家坐诊,但大概觉得我只有一个暗访经历,不掌握其他证据,因此极可能只承认这件事是偶发案例,并非常态。如果这样,我可以进一步曝光此事,造成更大的舆论影响,触动监管部门大范围清查此类问题,达到以点带面的监督效果。

有了这些研判,自然要打个埋伏,明明暗访了两次,都是其他医生冒充专家坐诊,但故意只说第一次的经历,绝口不提自己暗访了两次,看医院如何应对。

第一篇文章发布后,该医院先是投诉我侵权,说我没有证据证明文中写的"卖专家号但让年轻医生代诊”这个事实。然后,该医院又联系到我,发来了包含道歉内容的书面说明。

书面说明中说:医生当日紧急参加重大疑难手术,未及时告知导诊停号。导诊不知情的情况下门诊办未及时停诊,致使患者未能由王教授接诊,做法确实不妥,反映出门诊管理的不足。

一方面投诉我的文章侵权,否认存在曝光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向我道歉,承认医生不在门诊坐诊,这就是现实斗争的复杂性与残酷性。

6月16日,我再次发文公布了6月14日暗访的结果,用确凿的证据证明该院用普通医生冒充专家坐诊并非一次,可能是常态,医院的说明是谎言,并再次提出质疑:如果专家总是在急诊救人,那你们就不应该在门诊让他卖专家号,毕竟专家号比普通的号贵出很多。

我在6月16日的文章里还明确写到:再一次挂了王教授的号,再一次不是王教授坐诊而是其他人代诊,这显然不是偶发的事情,极可能是常态,这才下决心在6月15日披露此事。第二次去暗访的这些内容,其实我昨天就写好了,但一个多年做新闻的经验告诉我,医院极可能会谎称我曝光的5月17日的情况只是一个偶发的特例,不是常态,我的策略是:等他们说了这些谎话,我再把6月14日暗访的情况发出来打他们的脸,所以留了一手。这就是为什么5月17日的事情6月15日才披露的原因。这不是耍滑头,是多年从事新闻工作慢慢摸索出的斗争技巧。

医院终于无话可说了,不久,该专家从该医院消失了。不过,湖南的卫健部门最后是如何处罚医院的,两年过去了也没有公布调查和处罚结果。

做新闻当然要快,但也要多个心眼,多掌握几个典型案例,然后把握好信息发布的节奏,有料别一次性放完,放一点,让他们误以为你只知道这么多,继续表演、撒谎甚至妄想倒打一耙,然后再拿出新的证据来打他们的脸,让读者明白,他们又在说谎了。

采访中,多问几个人,多掌握几个案例,掌握的证据别一次性全部用完,给自己留后路,也给对手留下主动全盘认错和狡辩撒谎的空间。这些,都是传播技巧,也都是斗争经验。


    24小时新闻排行榜更多>>
  1. 机密文件大规模泄漏 揭中共防火墙审查机制
  2. 于朦胧坠楼案水太深 中共高官淫乱无底线
  3. 刘建超出事 中共外交系统挥不去的“淫”底?
  4. 于朦胧坠楼案水太深 传被中共大佬盯上
  5. 遭厄运的黑龙江大兴安岭中共官员
  6. 川普促北约国家停购俄石油 对华征高关税
  7. iPhone 17中国预售 官网被挤崩 多款机型卖光
  8. 美媒:这不能怪中国,印第安纳州得到了教训
  9. 中共防火墙文件大规模泄密 跨国布局曝光
  10. 中国5款隐身机同框列装
  11. 长平:“70岁还是个孩子”——政治巨婴与巨婴国
  12. 双边经贸会谈前夕 美国制裁中企 引发中国强烈反弹
  13. 美10月移民排期 中国亲属类签证提前1年半
  14. 以色列敏感目标,遭多弹头高超音速导弹袭击
  15. 这个节骨眼儿上,中德要联手挑衅美国
  16. 北京多区遭大冰雹袭击 网民:像天空倒冰块
  17. 华科大牵头,这一创新联盟今天成立
  18. 再看赊刀人预言习近平:夷畿素羽 竟坠羕泉
  19. eSIM踩监管“红线”! iPhone Air中国发售突喊卡
  20. 川普宣布将向孟菲斯派遣国民警卫队 打击犯罪
  21. FBI:刺杀柯克的嫌犯与跨性别伴侣同居
  22. BC省长支持率几乎全国垫底
  23. 攻克强化学习“最慢一环”
  24. 华邮:川普拟派千名国民兵进驻路易斯安那州
  25. 听雷观泥成焦四百中关键
  26. 组图:柯克遇害 美国多地民众秉烛悼念
  27. 中对美晶片展开"歧视,反倾销"调查,警告:维护国家利益
  28. 美军司令访问叙利亚 讨论打击恐怖组织“伊斯兰国”
  29. 最安全国家?新疆幼儿园放学老师个个持大棒戒备
  30. 大赛选手:提升修养 才能体现传统文化之美
  31. 浙江数百特警进村抢水资源 警民爆冲突
  32. 试试这个“通便水”,行走的开塞露
  33. 美中将在马德里会谈 聚焦贸易和TikTok议题
  34. 普京7寸被死死掐住
  35. 巴西北部军车遭伏击,12士兵丧生
  36. TSA通告:如果你有这种类型的牙刷 乘机时勿托运
  37. 训练AI助理Grok有成 马斯克铁腕大砍xAI团队员工
  38. 西班牙马德里酒吧爆炸 25人伤
  39. 【直播】伦敦大规模“团结王国”游行
  40. 罗永浩这么一闹 中国人更不敢去外面吃饭了
  41. “大病来前 走路先知”?5个走路异常的信号
  42. 【新闻大破解】柯克遭刺 谁在搧动左右大对抗?
  43. 江西南丰县两车相撞致5死1伤
  44. 【时政春秋】川普遇刺 柯克身亡 美国惊醒
  45. 英国伦敦举行“团结王国”大规模游行
  46. 分析:尼泊尔一夕变天 何时是中国
  47. 演员于朦胧死因不单纯?恩师孙德荣吁查真相
  48. 王琳自曝小时候最怕母亲回家
  49. 密友曝柯克拒收“恶霸”资金援助 压力沉重恐惧度日
  50. 美国00后卷AI: 住“棺材房”一周92小时
  51. 美国密苏里州国会选区重划 有助共和党众院多拿1席
  52. 市府是如何偷摸搜刮我们钱的?
  53. 金正恩:将出台核武力和常规武力并举政策
  54. 杜淳自曝被妻拉黑超30次
  55. 坏人太多,做新闻要学会“留一手”
  56. 复赛选手:希望人们思考“此生为何来”
  57. “70人挤一间房”在美被捕韩工返国 吐露拘留惨况
  58. 英国施压俄罗斯“百项制裁名单”曝光 中国企业入列
  59. 加州伯克利交160名师生资料给川普政府调查“反犹”
  60. 破纪录:猪肾移植男子存活超6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