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7月全面放缓 专家称年内无望复苏
2025-08-15 02:25:48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中国经济7月全面降温,三大核心指标齐跌且均低于市场预期,显示内需疲弱、房地产低迷、极端天气与外部压力同时冲击经济增长。
周五(8月15日),中共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7月零售销售同比仅增3.7%,不但低于预估的4.6%,也较6月的4.8%明显放缓,创今年来最低。
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为去年11月以来最低,低于预测的5.9%,且弱于6月的6.8%。
1至7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6%,不及市场预期的2.7%,低于上半年的2.8%;其中房地产投资降幅扩大,前七个月同比下滑12%。
高盛估算,仅7月固定资产投资就同比下降5.2%,为2020年3月疫情爆发以来最大降幅。
尽管外界长期质疑,中共当局可能对统计数据进行修饰,对经济形势的描绘过于乐观。即便如此,7月官方数据中的多项指标仍同步走弱,难掩下行压力。
信贷收缩与就业压力加大
7月中国信贷活动也创下罕见低点,人民币新增贷款20年来首次出现收缩,凸显民间部门借贷与支出意愿低迷。
就业压力同步上升,城镇调查失业率达5.2%,高于5月与6月的5.0%;16至24岁非在校人口的失业率已连续一年维持在14%以上。
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新建住房价格已停滞逾两年,7月同比下降2.8%,虽较6月的3.2%跌幅略收窄,但整体仍显疲弱。与此同时,开发投资额、开工面积与竣工面积均大幅下滑,1至7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12%,为五年多来最差表现,反映出开发商即便在价格跌幅缩小的情况下,对市场前景依然悲观。
外部关税压力与内部问题交织
分析指出,中国经济动能放缓既受外部冲击,也受到内部政策与结构问题拖累。
美国总统川普的关税措施持续对中国出口与制造业形成压力,虽然美中在5月达成的关税暂停协议已延长90天,暂时避免高关税回归,但各项核心争端仍未解决,包括从技术准入、关键矿产到产业政策与地缘政治立场等。
国内方面,北京近月加强“反内卷”政策,限制过度竞争,但也抑制了部分行业的投资与扩产意愿。
多地还遭遇高温、暴雨与洪水等极端天气,打断工厂生产与施工进度,与传统淡季效应叠加,加剧了7月经济放缓。
专家:下半年看不到中国经济复苏
多家机构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速恐低于官方5%的全年目标。
路透社调查显示,202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或降至4.6%,2026年进一步放缓至4.2%;第三、四季度增速分别仅为4.5%与4.0%。
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中国经济学家黄梓纯(Zichun Huang)表示:“我们几乎看不到今年剩余时间经济会有太大复苏的理由。最新一次政治局会议未承诺额外财政支持,这表明财政推力(fiscal tailwind)正在消退。”
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 SA)首席中国经济学家荣静(Jacqueline Rong)指出:“7月制造、房地产与基建投资全面下降,这种情况‘极为罕见’。”
她说,为了抑制所谓的“内卷化”,地方政府不得不“严格控制”对竞争激烈或产能过剩行业的新投资,这也抑制了制造业的开支。
她说:“如果8月经济数据持续弱于预期,决策者可能会在9月底或10月初推出额外支持措施,以在第四季度支撑增长。”
荷兰国际集团(ING)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宋林(Lynn Song)表示,房价持续下跌压抑消费信心。
“如果居民最主要的资产每个月都在贬值,很难指望他们会更有信心地增加支出。”宋林说。
彭博经济研究(Bloomberg Economics)首席亚洲经济学家舒畅(Chang Shu)与中国经济学家朱怿(Eric Zhu)分析:“中国经济在7月份以超乎预期的速度失去动力,这强化了北京加码刺激的理由。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消费在6月意外转弱后继续快速放缓,而投资(财政刺激的重要杠杆)也在7月同比萎缩,这种情况并不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