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大避母”到底在避什么?
2025-07-17 17:28:06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看中国
俗语:“儿大避母,女大避父。”(图片来源:Adobe Stock)
俗语说:“儿大避母,女大避父。”对父母而言,在孩子年幼时,保持亲密关系是人之常情。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就要有所避讳,因为要让他们了解男女有别,这样不仅能给孩子树立更好的性别观,对于他们人格的独立发展也有帮助。
“儿大避母”到底在避什么?
3~6岁时,男孩对母亲的依赖都是正常现象。但如果6岁之后,如果男孩仍表现出过度依赖母亲的行为,那就需要引起警惕了。
1、丧失边界感
边界感教育,会让孩子很好地认识和了解什么是男女有别,什么地方不能让异性碰,知道不能碰异性什么地方。没有边界感的孩子,在异性面前不知避讳,让人反感。
2、恋母情结
当然,很多时候他自己并不能意识到这个问题。而这种情感,会促使他们早早的向外界去寻求感情依赖。但无论是恋爱还是婚姻,都无法形成稳定、健康的关系。
3、没主见、缺乏责任心
不给予男孩自主的权利,导致他们没主见。而在妈妈过度的关怀下,他们又会缺乏责任心。
父母要怎么做?
1、3岁之后:保持距离+开始培养独立意识
保持距离:3岁左右的幼儿渡过依恋期,还是形成自己独立的人格。开始对自己身体和别人的不同会感到非常好奇,还会对“自己从哪里来”感到疑问?
1、爸爸应在儿子的教育和生活中占主导:
2、妈妈不当着儿子的面换衣服;
3、母亲不能与儿子共浴;
4、避免在家穿着太暴露;
5、上厕所让避忌孩子;
6、10岁之后避免过度窥探孩子的隐私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就成为了独立的人,他渴望拥有独立的空间,有自己的小秘密,甚至他们还有一些青春期成长的烦恼。
作为妈妈要尊重孩子的隐私,不需要事事追根问底,不然真的会让孩子挺窒息的,要学会退出。
亲子避嫌,宜早不宜晚,避性不避情。(图片来源:Adobe Stock)
女大避父还是不避父?看法两极
一种认为“女大避父”。
这和“儿大避母”是同样的道理,当女儿年龄渐长后,爸爸就要开始与女儿保持距离,这样才不会让女儿养成依赖的心理。
另一种说法是:女大不避父。
认为父亲通常是女儿成长过程中相处的第一个异性,起着重要的作用,会影响女儿未来的择偶观、婚姻价值观等。如果父亲能给女儿足够的宠爱、保护,那个女孩的个性就会变得乐观、勇敢且阳光。
若父亲对女儿的态度冷漠、不关心,那样这样的女孩长大后,往往比较胆小、懦弱、害羞,不敢与男生互动。所以女儿对爸爸的印象,也会影响她将来对生活的态度,以及择偶的标准等。只是为了树立孩子的性别意识,在生理上还是要尽量遵循“女大避父”为好。
总之,亲子避嫌,宜早不宜晚,避性不避情。懂得把握在孩子面前行为的分寸,不让孩子过早受到“性”的刺激,绝非不让父母接近自己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