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史上“最大骗局” 16万爱国投资者哭惨了
2025-05-07 23:28:12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看中国
中国股市。(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中国的东旭集团十年虚增收入645亿、伪造447亿存款,成为了A股史上最大的综合造假案,欺骗了整个资本市场。2024年10月,该公司被摘牌退市,导致16万人的“爱国投资”化为泡影。
综合新浪财经等陆媒报道,河北石家庄的东旭集团起家于光电事业,巅峰时期市值曾突破2,000亿元。近期,该集团却爆出透过旗下多家子公司进行“左手倒右手”的操作,虚报营收与存款累计高达上千亿元,被证监会立案调查。该集团创办人李兆廷长年塑造的“爱国企业家”形象,也因此彻底崩坏。
经查,十年来东旭集团虚增收入645亿、伪造447亿存款,于2024年10月被摘牌退市。当证监会对李兆廷开出17亿罚单时,16万投资人才惊觉上当。
东旭集团发展史
李兆廷,1965年出生,1986大学毕业后在石家庄市柴油机厂工作长达11年之久。1997年,32岁的他辞职,创办了东旭集团。
该集团工厂成立之初,是为电子显像管玻璃外壳生产企业提供装备,后转向平板电视,战略调整为液晶玻璃基板生产。通过几年的不懈研究和努力,终于实现量产。
2010年6月,东旭集团通过向石家庄国资委旗下的宝石集团增资,成为宝石集团占股47.06%的股东。2011年8月,东旭集团以5.31亿元又收购了宝石集团22.94%的股权,此时占股已达70%,成为绝对的控股股东,同时也具备了国资背景。
从2010年到2013年的四年间,东旭集团迎来了高速发展阶段。在这期间,李兆廷开始进行克拉管、无极灯等绿色建材生产,并同步建立了光伏组件生产基地,进行新能源、城镇化建设等多产业探索。
2014年到2016年,该集团建成了中国首条高强超薄铝硅酸盐触控屏玻璃生产线,并成功收购控股宝安地产,后更名为东旭蓝天。
2017年到2019年,它建成了中国首条G8.5液晶玻璃基板生产线,还自主研发出“王者熊猫”二代高端盖板玻璃。
2022年以来,它依靠中国首条一次成型超薄柔性电子玻璃(UTG)生产线,直接生成性能比肩进口产品的玻璃原片,在核心高科技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爱国企业”的真面目
李兆廷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实业报国的民族企业家”。东旭集团成立之初就喊出口号:“要成为一家维护国家战略产业安全的大型高科技企业集团,以振兴民族产业为己任,立志成为受人尊敬的中国实体产业先锋。”
多年来,该集团深耕半导体显示行业,多次打破国际垄断,解决产业“卡脖子”难题。在外人看来,它确实是一家有资格称为民族企业的集团公司。
然而,所有人没想到,就是这么一家标榜实业报国的企业,内部却早已腐烂透顶,时刻想着收割投资人。
当证监会曝出这宗史上最大的综合造假案,所有人都为之震惊。这么多年的造假,东旭集团到底是怎么逃避一次次的监管的?
当调查结果公布的那一刻,东旭集团的疯狂造假行为被彻底曝光。报告指出,从2015年至2019年东旭集团通过虚增业绩,虚报营收478.25亿,虚增利润130.01亿,虚增存款447.9亿元;东旭光电虚增收入167.6亿元,虚增利润56.27亿元。
调查发现,李兆廷为了掩人耳目,成立了高达55家的关联公司。这些公司常年出现在两家上市企业的业务板块中,通过左手倒右手的方法,直接套现169亿元。
这种增收套现手段很简单,比如:东旭集团的子公司将产品卖给A公司,A公司又倒手卖给了B公司,它们都是关联公司。如此一来,等于商品未动就产生了三倍营收,利润也翻了三倍。
当然,这么大的骗局肯定离不开审计单位的帮忙。审计机构大华会计所对其447亿虚假存款视而不见,更有银行为其伪造数十亿的银行流水。
16万投资人血本无归
这一切的虚假联动,让东旭集团一直以光鲜面目示人,吸引了16万投资者。殊不知,当散户疯狂涌入的那一刻,东旭高管正通过股权质押套现89亿,提前收割这些韭菜。
当东旭光电被下市的那一刻,股价只剩下0.3元/股,平均下来,差不多16万投资者人均亏损超过23万。这些被套牢的股民真是欲哭无泪,他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每次受损失的都是投资人?
即便是将来债务重组或者破产清算,但实控人被立案调查,会影响公司信誉和重组进程。这16万被套牢的投资人能够拿回的资金估计也是寥寥无几。
东旭集团的综合造假规模成了历史之最。该集团的19名主要责任人员均被勒令五年以上至终身不得进入证券市场。相比之下,企业实控人李兆廷仅被罚款5.89亿,相较其个人资产235亿来说,实在是不值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