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下鄉要捲土重來了嗎
2025-05-06 17:27:44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看中國
?
上山下鄉 (图片来源:?公用领域 維基百科\ CC BY-SA 3.0)
新的“上山下鄉”,又來了嗎?青年節“回信”的背後,是重演歷史,還是掩飾現實?
五四青年節前夕,中共黨媒《人民日報》頭版高調刊出一則重磅消息: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於5月2日,特意致信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圖什市哈拉郡鄉謝伊特小學的青年支教志工,並選在5月4日青年節當天,對外公開這封“重要回信”。
信中,習近平讚揚了這支名為“西部計劃志願者服務隊”的青年志工,並勉勵全體中國青年要“發揚奮鬥精神,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發光發熱”。
這樣的措辭,乍聽之下,彷彿是一封對青年理想主義的禮讚,但在中國青年失業率高企、社會階層僵化、經濟發展放緩的大背景下,這場“青年節回信”儀式,更像是對現實焦慮的包裝與轉移,甚至讓不少人驚覺:一場新時代的“上山下鄉運動”,是否正悄然展開?
表面激勵,掩不住的失業陰影
事實上,習近平所寄的這封“鼓舞信”,雖然對象僅是一所偏遠小學的志願教師,但透過官媒刻意放大、鋪天蓋地宣傳,幾乎瞬間在全國範圍內製造出一股“青年當志工,奔赴西部”的政治氛圍。
然而,這份“正能量”,真能遮掩青年階層當下的焦慮與困頓嗎?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2023年8月公布的資料,16至24歲的城市青年失業率一度飆破20%。此後,當局竟選擇不再公布該年齡層數據,引發廣泛爭議。直到2024年官方宣布改變統計口徑後,才重新對外發布“優化後”的數字——當年8月報稱為18.8%,11月進一步下降至16.1%。
然而,外界對這組數字的真實性普遍抱持懷疑。包括中國獨立經濟觀察家與國際研究機構均指出,實際失業率可能遠超官方說法,有估算甚至高達40%至60%,意味著中國年輕人正集體陷入一場史無前例的無聲危機。
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高調鼓吹“支教”、“扶貧”、“下鄉歷練”,究竟是鼓勵奉獻,還是變相安置?這不禁讓人聯想到半世紀前那段沉重而難忘的歷史——“上山下鄉運動”。
青年再下鄉?歷史陰影下的現代劇本
1960年代末,在毛澤東“階級鬥爭為綱”的號召下,千萬知識青年被強迫離開城市,遠赴農村“接受再教育”。這場運動持續數十年,讓無數青年的青春歲月困鎖於山村泥土,留下的是一代人的遺憾與創傷。
如今,類似的政策口號再次浮現於中國政壇與官媒話語之中。除了“西部計劃志工”之外,還有“特崗教師”、“三支一扶”、“鄉村振興服務團”等一連串計劃,在政策文件中被形容為“磨練意志、貢獻祖國”的志業平台。但在許多青年眼中,這些計劃更像是官方為應對失業浪潮所設的“臨時避風港”,表面美化,實則卸責。
不少社會觀察者指出,這些政策的本質,並不是創造真正的發展機會,而是將城市的就業壓力分流至偏遠地區,以降低社會不穩風險。一位匿名的參與者坦言:“志工服務是三年期,之後還得重新找工作。我們不是志願者,而是漂泊者。”
穩控與審查之下,青春的沉默抗議
與此同時,社會不滿也在悄然累積。據“自由之家”旗下的“中國異議監測計劃”報告指出,自2024年以來,因經濟壓力導致的群體抗議事件明顯增加,其中包括罷課、罷工、靜坐等形式。然而,大多數抗議還未形成規模,即遭到警方迅速驅散,相關訊息也在社交平台上遭到徹底屏蔽。
這種對社會情緒的壓制,使得許多青年選擇以更加隱性的方式表達反抗:有的“躺平”,有的選擇“潤”(即逃離中國),有的則在網絡匿名帳號下寫下自己的焦慮與無助。
而對這個“集體失語的世代”來說,習近平所謂“發光發熱”的號召,聽起來更像是一種被動的命令,而非真誠的召喚。
青年的未來感危機,是政權最大挑戰
台灣獨立媒體《曝刮》曾指出,中共當局深知當代中國青年正面臨一種“未來感的崩潰”——房價高漲、晉升無望、自由受限,這些因素共同導致整個世代對未來徹底失去信心。這種集體性失落,不只是社會問題,更是政權潛藏的最大風險。
因為一個看不到希望的世代,不會去擁抱政權,也不會願意為體制付出。他們或許沉默,但絕不忠誠。
歷史在重演?
青年節的“回信”雖然華麗,但背後卻折射出一幅尷尬的現實圖景:一個在高舉“中國夢”的政權下,青年竟無夢可尋。當“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成為一種集體被動的選擇,當“支教下鄉”不再出於自願,而是被失業現實所逼,那麼,這封由黨中央寄出的信,究竟是在激勵年輕人,還是在用歷史的幻影,掩飾當下的困境?
歷史是否重演,或許還未有定論。但可以肯定的是:一個試圖複製舊時口號的政權,正在面對一個不再相信口號的世代。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