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1美元能买下5000万,却买不起一瓶水

2025-11-27 01:25:18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九州客

在去到当地前,我对于津巴布韦这个赤道以南遥远的非洲国度,并没有什么深刻印象,只是时不时会从电视和网络上收到关于其通货膨胀的新闻。

机缘巧合下,我有幸到访了维多利亚瀑布城----这个以世界三大瀑布之一闻名世界的津巴布韦旅游城市。它的一边,是宏伟壮观的自然奇观,吸引着世界各国的游客观光打卡,另一边,则是为生计奔波、为饱腹苦恼的本地人,惶惶不可终日。

这种割裂的社会现象,和津巴布韦复杂的国家历史交织在一起,让我切身感受到经济震荡对于一个民族的洗礼。

一、 1美元买下5000万

某天,我游荡在瀑布城街头。一个街角小贩看到我这张显然有些“异域风情”的亚洲面孔后,立马小跑过来,掏出一叠超大额的津巴布韦钞票,试图当做旅游纪念品向我兜售。小扮甚至能讲出几句中文,“好朋友,一美元,随便挑!”

习惯了以个位数的“元”为单位的人民币,乍一看到花花绿绿的本地钞票上印着一连串的零时----平时想都不敢想的一千万、五千万、一百亿的天文数字,着实有些恍惚。

我最终买下了这张5000万津巴布韦钞票。5000万的面值烫得人指尖发沉,却换不来一瓶当地产的矿泉水,甚至不如一张普普通通的白纸。它虽是货币,却充满了荒诞,最终也只是一份“到此一游”的猎奇纪念品,成为这个国家崩溃经济的注脚。

在津巴布韦的日子里,我几乎没见到本地货币流通。无论是酒店、餐厅,还是街头小贩,美元才是真正的硬通货。本地人拿到1美元的兴奋,远超拿到一大沓本国货币。

一个主权国家,为什么会走到需要用别国货币来维持日常运转的地步?钱,到底是什么?当一个国家的人民集体抛弃了自己的法定货币时,又意味着什么?

津巴布韦街头的猴子

这片土地的命运,从19世纪末英国殖民者踏入时便埋下转折的伏笔。殖民时期被称为“南罗得西亚”的它,沦为欧洲列强掠夺资源的后花园,土地与矿产被大量侵占。独立后虽试图重塑经济格局,却在政策动荡与外部制裁中陷入困局。

那张被当作旅游纪念品的钞票,正是这一系列历史与现实交织下的经济创伤的标本。而那些在通胀中破碎的人生与挣扎求生的现实,更让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触摸到“经济主权”四个字的重量。

二、货币崩溃的百年伏笔

津巴布韦位于南部非洲,北接赞比亚,东临莫桑比克,南面与南非和博茨瓦纳为邻。该国首都为哈拉雷,土地肥沃且矿产资源丰富,长期以来以烟草、矿产(包括黄金與铂族金属)与旅游(以维多利亚瀑布为代表)为经济支柱。

1890年,英国军队带着枪炮踏上这片土地,米字旗升起的地方,每人都分得3000平方米土地和采矿权。殖民者将原本自给自足的非洲农耕社会,改造为依附于殖民体系的单一经济:大片土地种上烟草供英国工业使用,矿产资源直接输往欧洲冶炼厂,本地黑人只能沦为廉价劳动力。

1980年独立后,津巴布韦试图挣脱殖民经济枷锁,土地改革成为突破口。但这场旨在纠正历史不公的改革,在二十年后却因操之过急的激进操作而陷入混乱:大量白人农场主被驱逐后,出现了一批新土地的所有者,由于缺乏耕作经验,反而导致农业产量锐减。

不久,曾占出口总额40%的烟草产业濒临崩溃,粮食从自给自足变为依赖进口。雪上加霜的是,欧美国家以侵犯私有财产等说辞为由,对津巴布韦实施经济制裁,冻结其海外资产,禁止其加入国际金融体系。

为填补财政窟窿,津巴布韦央行化身成为疯狂的印钞机。2008年,通胀率突破天文数字的231000000%,市面上出现100万亿面值的钞票;2018年新一轮通胀来袭,当地人储蓄再次被洗劫一空。

当货币失去价值,美元自然而然也就成了硬通货。街头卖菜的小贩都能用计算器熟练换算美元价格,而那些印着总统头像的大额钞票,最终只能以1美元的单价,成为游客手中的历史纪念品。

三、一夜返贫的富商

历史书上的通货膨胀这四个字是冰冷的,而在津巴布韦,它是滚烫且残酷的现实。

如果说街头卖废钞的景象有些荒诞好笑,那么我在酒店旁边遇到的一个本地人,则让我真切地摸到了这个国家经济休克后留下的伤疤。

我住的酒店围墙外不远,有一片杂乱的空地,零星扎着几个破旧的帐篷。那里住着很多无家可归的人。

我是个闲不住的人,仗着自己江湖闯荡经验丰富,傍晚拎了两瓶啤酒就凑了过去,想找人唠唠嗑。在一个褪色的帐篷前,我遇到了马修(化名)----初见时他穿着一件领口磨破的Polo衫,但神情里还透着一股没被生活完全压垮的矜持。

几口啤酒下肚,马修打开了话匣子。他的英语非常流利,甚至带着一点英式口音,这让我很意外。“你别看我现在住帐篷,”他指了指身后那堆破烂,“几年前,我可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马修曾经是一家进出口贸易公司的中层经理:有宽敞的大房子,有两辆车,孩子在私立学校读书,过着让人羡慕的体面生活。在津巴布韦,这绝对是妥妥的中产阶级。

“那怎么会变成这样?”我不解地问。

马修苦笑了一声,眼神变得空洞:“几年前我把资产都存成了津巴布韦币。”

2018年前后,津巴布韦政府为了解决财政赤字,再次试图推行本国货币政策,但随之而来的,只是又一轮的经济失控。

但马修是个老实人,也是个爱国者。他把半辈子积攒的财富,都老老实实存在了当地银行的津巴布韦币账户里。

一夜之间,汇率崩塌。

前一天太阳落山前,马修还算是个吃穿不愁的白领;第二天早晨太阳升起时,银行账户里那一长串数字倒是还在,但购买力却悉数归零了。原本能买下一栋房子的钱,在那几天里贬值得连换几个轮胎都不够。

“就像变魔术一样,我的奋斗、我的积蓄、我孩子的未来,‘噗’的一声,没了。”马修做了一个烟花消散的手势。

为了还债和生存,他卖掉了房子,卖掉了车,最后不得不搬进这个帐篷。

像马修这样的人,在津巴布韦不是少数。他们努力工作,遵守规则,信任国家体系,最后却被这个体系无情地收割。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现在津巴布韦人如此迷信美元----当信用崩塌时,只有握在手里的绿钞票,才能给他们一丝虚幻的安全感。

四、 当狮子也成为商品

在津巴布韦,不仅人的命运被经济裹挟,连动物也难逃厄运。

在瀑布城,有一个非常受欧美白人游客欢迎的项目----撸狮子(Lion Encounter)。只要付上一笔不菲的美金,游客就可以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近距离接触狮子,甚至摸一摸这些草原霸主。

狮子本该是草原上的王者,威严、自由、充满野性。但在这里,它们温顺得像一只巨型家猫,任由一波又一波的游客抚摸、拍照,俨然扮成了一个露天“猫咖”。旁边的工作人员则紧握着棍子,时刻警惕着狮子的动作。

这背后的逻辑很简单:生存。

津巴布韦的失业率常年徘徊在惊人的高位,有统计称高达90%。对于当地人来说,工业基本没有,农业持续萎缩,工作没有着落,家里常年揭不开锅。怎么办?只能靠山吃山,靠动物吃动物。

虽然项目方宣称这些狮子是孤儿,收入会用于保护。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本质上就是一场“为了人类的猎奇心,出卖动物尊严”的交易。

种种遭遇,不禁让我想起津巴布韦的邻国赞比亚。那里盛产铜矿,表面上是富得流油的资源国,然而矿产的开采权和定价权长期掌握在欧洲跨国公司手里。本地人挖出了矿,利润流向了伦敦和苏黎世,留给当地的只有由于开采造成的环境破坏和微薄的工资。

津巴布韦现在的处境何其相似?没有自己的造血能力、没有强大的民族工业,只能把祖宗留下的自然资源:无论是地下的矿,还是地上的狮子----拿出来变卖,以换取欧美游客口袋里那一点点可怜的美元。

这是一种现代版的殖民掠夺。只不过掠夺者们不再需要动用枪炮,只需要用经济的锁链,就能让这里的人和动物不得不低头。

五、从非洲旷野回望中国

离开津巴布韦那天,飞机起飞,透过舷窗看着这片红色的非洲大地,我心里五味杂陈。这是一个被上帝偏爱的地方,有壮阔的瀑布,有肥沃的土地;这又是一个被时代抛弃的地方,通胀如猛虎,人心如浮萍。

津巴布韦的悲剧,本质上是失去经济主权后的连锁反应----殖民时期的经济畸形、独立后的政策失误、外部势力的制裁封锁,最终导致货币体系崩塌、民生凋敝。

那么,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拥有独立货币主权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国家,对普通老百姓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辛苦赚来的钱,不会明天早上醒来变成废纸;意味着你的国家遇到危机时,有能力自我调节,而不是跪下来求外部资本的施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靠出卖尊严、不需要把狮子养成猫来讨好外国游客,就能有尊严地活下去。

津巴布韦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就像人手中的钞票----只有当它真正代表国家的生产力与信用时,才能承载起民众的希望。

那些在帐篷里挣扎的生命,那些被迫将狮子当作谋生工具的青年,都在印证一个道理:经济的根基从来不是外来的援助,而是内生的动力;国家的尊严,终究建立在自主发展的实力之上。

如今的津巴布韦,正从通胀的废墟上慢慢站起。当新的津巴布韦币在市场上逐渐流通,当农场里的烟草重新飘香,这个国家正在用自己的方式,书写重生的故事。而我们,也应从这份经历中汲取力量----经济独立和金融安全,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空气,而是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用智慧和汗水去死死守住的底线。唯有坚持自立自强,筑牢经济根基,才能在变幻的世界格局中,走出一条稳定而坚实的发展之路。


    24小时新闻排行榜更多>>
  1. 成都市长王凤朝落马 曾长期在国企任高管
  2. “白纸运动”三周年草木皆兵 上海外滩发生奇葩事
  3. 五角大楼:阿里比亚迪等应列入军方黑名单
  4. 台湾因应“超高龄化” 拟放宽近亲结婚 引爆伦理争议
  5. 香港大埔火灾背后:42年楼龄 曾住4643人 4成超65岁
  6. 刘源穿军装示威 传已掌管军务
  7. 洪水肆虐东南亚 至少150死 泰国人屋顶求救
  8. 标普将Tether资产评级下调至最低等
  9. 香港最严重层级大火延烧 13死15伤
  10. 马克龙时隔两年半,再次访问中国
  11. 出生阿鲁纳恰尔邦?印度女子上海机场被扣18小时
  12. 白宫附近两国民警卫队员遭枪击 送医不治身亡
  13. 中国医生破局世界泌尿外科百年难题
  14. 资金匮乏,温哥华烟火节取消
  15. 恒大清盘追资再获突破 丁玉梅超15亿元资产禁制令
  16. 海归留学生,在体制内有多吃香?
  17. 美特使为俄献策,密电录音曝光
  18. 十五国联合谴责中共严重侵犯人权和跨国镇压
  19. 美房市买方重夺议价权 大量卖家撤回房源
  20. 香港大火疑人祸?工人竹棚架旁吸烟画面疯传
  21. 曼达尼要求政府179名官员辞职
  22. 赖清德宣布:追加400亿美元国防预算
  23. 6首“打油诗” 字字大白话 让人笑掉大牙
  24.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前副总经理刘卫东被批捕
  25. 二战苏联军队中,哪个民族的战斗力最强?
  26. 香港住宅楼大火:已致44死,279失联
  27. 被中企恶意投资 美初创公司求助美国政府
  28. 巴拿马运河新港招标 中国海运业者无惧川普抢滩
  29. 普京出访吉尔吉斯斯坦,当地派金雕猎犬出场接机
  30. 用AI提升生产力,美国PC巨头全球裁员6000人
  31. 川普:美方提出的乌克兰和平方案从28点缩减至22点
  32. 先天患亨特综合症男孩接受首个基因治疗,效果让医生震惊
  33. 鹤岗“房产一哥”,转行擦边背后
  34. 乌称已就美和平计划达成“共识” 川普特使将晤普京
  35. 法国最高法院维持萨科齐有罪判决
  36. 川普签署行政令 指定部分穆斯林兄弟会为恐怖组织
  37. 香港大火连烧7大楼波及1900户 居民:没听到警铃
  38. 英国国债下挫,预算案意外提前泄露
  39. 从日内瓦到阿联酋秘密穿梭 揭秘美俄乌三方关键谈判 川普政府力推和平
  40. 网红换血“回春”、年轻人失踪 习近平说“人可活到150岁”是真的?!
  41. 川普宣称“和平协议近了”,俄泼冷水
  42. 浓烟、求助与逃亡:亲历者讲述香港大埔火灾
  43. 敏感词叠加 “范冰冰”加“金马奖”成了大陆的“佛地魔”
  44. 中日交恶 日本宾客与媒体被拒参加珠海亚洲通航展
  45. COP30:看绿色能源设备的安全担忧
  46. 川普施压奏效 习特通话后中国闪电采购20亿元美国大豆
  47. 一针抵一套豪宅,1800万/针天价救命药获批
  48. 高德曼追问警员、ICE特工冲突受伤详情
  49. 【评论】加州经济对人工智能依赖日深
  50. 本周习特通话后 中国再订购至少10船大豆
  51. 美国对委内瑞拉步步紧逼,只是为了打击贩毒?
  52. 日本撤走光刻胶业务 中国半导体产能大倒退!
  53. 安徽亳州一小学附近发生爆炸 目前伤亡不明
  54. 连环贷款纠纷迷局:借款人伪造公章致公司负债亿元
  55. 出生地是中国?女子在上海转机遭滞18小时 印度强烈抗议
  56. 抗日前线发生怪事 中共“八大元帅”去哪了?
  57. 香港37岁消防员殉职 冲火场失联半小时 全身薰黑不治
  58. 俄罗斯:新版方案可谈
  59. 百万秦军3年内消亡之谜
  60. 协同亚洲团伙钓鱼诈骗上门收钱 南加州华男获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