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全面主掌":中共"十五五规划"的四个看点
2025-10-19 19:26:15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BBC中文

中共将于本周一(10月20日)开始,一连四天在北京召开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其中一项议程是审议“十五五规划”,即中国第十五个“五年规划”,涵盖2026年至2030年的经济发展蓝图,被看作是外界观察中国经济走向的风向标。
BBC中文访问不同背景的学者及分析人士,从“五年规划”背景剖析,试图解答这是一项中央政府的经济蓝图抑或政治工具? 中共领导人习近平如何透过“规划”部署他的“安全大格局”,回应不同困境。
与此同时,外界目光同时聚焦四中全会揭示的党内人事调整,原定估算在会期落实对部分高层的处分,最终在会议前、10月17日公布,9名军队高层包括何卫东及苗华等9人,严重违纪违法被开除党籍、军籍。
审议“规划”的时机
每一届中共中央委员会通常在五年任期内会召开约七次会议,按照党章,“中全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通常来说,中共习惯在五中全会审议五年规划,并在翌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正式发布。
坊间曾有说法揣测,今次提早于四中全会审议五年规划属打破惯例,估计与日益严峻的经济状况有关,北京等不及下年才提出解救经济的政策方向。
位于欧洲的墨卡托中国研究所(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MERICS)分析师亚历山大·戴维(Alexander Davey)向BBC中文表示,这次不同寻常之处的原因,在于三中全会曾莫名其妙地被延迟,导致中共全会周期被推迟。
按照过去四十多年的惯例,本届三中全会原本预期在党代会次年召开,即2023年秋季,最终延迟近一年至去年7月召开,而“十四五”规划将于今年完结,无法待至2026年的五中全会再行审议。
事实上,中国发改委早于2023年底已启动“十五五”前期研究;今年7月,中央政治局决定于10月举行四中全会期间研究“十五五”,政治局文件指出“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策略机会与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
至9月尾,中央政治局释出会议提要,确定四中全会会期,又提及“十五五”时期的六个“坚持”,就“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强调要贯穿“各方面全过程”,并指出“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中共的“安全大格局”
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政治学教授夏明向BBC中文分析,“十五五”当中的指导方针是整个国家的“安全大格局”需要去统率“发展大格局”,带有“政治挂帅”意味。
他表示,按“党领导一切”的思维,“经济是服务于党的最高利益和目标的配合及协力者”,目前的经济不给力为习近平带来政治危机,相信这一次的规划将有非常强的政治色彩,亦是对相关危机的回应。
夏明指出,习近平自2012年担任中共总书记,翌年成为中国国家主席,惟过去由份属不同派系的李克强主导经济方针,较倾向巿场推动经济;现时国务院总理李强、负责经济的副总理何立峰是习的亲信,任期过半,已摸熟各部门,故他形容“十五五”是习近平班子“全面主掌中国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估计会以混合经济为主导,将私营经济拼入国营,有更多的国家控制。
在中共成立100年之际、即2021年,习近平已宣布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其后,中共强调要利用“十四五”、“十五五”及“十六五”三个规划,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十五五”则被形妊酞承上启下的关键五年。
夏明说,所谓的关键在于习近平目前已是第三届任期,2027年是重要时间点,中共将召开二十一大,同年亦是建军100周年,“无论国家统一还是在经济小康双双都拿不出成绩的话,那习近平显然在2027年是不可能再进入到他的第四任。”
夏明认为,习近平对此感到焦急,加上地缘政治不安全感,而习过去早已将各项事务“安全化”,国家安全同样建基在经济安全之上,估算“十五五”的战略支柱产业将围绕国防工业、航天及芯片等军工或科技领域,在国际上将强化全球军事竞赛,导致周边国家不安全感,地区局势不稳定,但亦能维护习近平的国际战略形象及安全,同时透过相关发展“震慑中国的老百姓”。
熟悉中国事务的香港时事评论员刘锐绍则认为,“五年规划”虽涉及中共的权力体现,反映决策者的权力分布,但重点仍在经济规划,又指在中美磨擦加剧的背景下,外界重视中国与世界就经济议题的矛盾,“五年规划”的重要性越来越强,“因为中国无论高层也好,民间也好,大家关心经济问题、民生问题是比政治多。”
然而,刘锐绍表示,习近平的权力仍然稳固,目前并无太大的政治问题争拗,认为“十五五规划”重点仍在经济,即使国内面对严峻经济困难,出现民怨民愤,但没明显迹象已接近爆发的临界点,故认为“政权不会垮”,因政府会利用行政甚至专政手段落实政策,或压低反对声音。
来自苏联的“五年计划”
中共在其建政后的第四年、即1953年,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至今一共编制十四个五年计划,期间从1963年至1965年由于经济调整而中断。从2006年起,“计划”一词改为“规划”,延续至今。规划描绘涵盖经济愿景、发展目标,涵盖中国未来五年的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等。
刘锐绍解释,“五年计划”原定为中国经济每五年做一次部署属由上而下的计划经济,但因为计划不能够适应经常转变的经济状况,才改名为“规划”,相对有弹性、可调节。
中国官方形容“五年规划”是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有中国内部解读规划的文章也多次引述外国学者指出,中国为了下一代而制定规划的时候,西方国家规划为了下一次选举,以此突显“五年规划”的优势,是西方难以比拟的。
“五年规划”带有强烈的前苏联政经风格。
斯坦福大学中国经济与制度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许成钢解释,“五年规划”绝对不是坊间误认为的“产业政策”,而是来自苏联,属于党控制全国经济的一部分,其基础是社会主义制度——即党领导一切,重要、关键的资产都属于“国有”。
“党和国家在设计和执行这个东西时,都是服务于中国共产党的长远战略,”许成钢说。 他又指,当规划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均属国有资金,举例说目前投入人工智能发展的大多数属国有资金。
回溯近年规划,国务院在2015年公布名为“中国制造2025”的制造产业政策,其后亦被纳入为“十三五”规划。许成钢指出,该状况并不是巿场经济,而是需要按照计划达到事先规划的数量标准,“中国制造2025”结果确是让中国控制全球很多产业链。但他说, 有分析评价政策成效的时候却忽略了“制造这些东西为了什么”这个问题,重点是关注经济发展抑或社会福利保障。

自相矛盾的经济解方
四中全会前夕,李强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请专家“为做好经济工作和推动‘十五五’发展积极建言献策”,期间又称,要持续用力扩大内需,做强国内大循环,不断形成扩内需的新增长点。
按照中国国家统局的数据,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及生产者物价指数(PPI)持续下跌。
许成钢分析称,指数录得负增长,显示中国目前面对持续两年多的通货紧缩,是非常严重的经济危机。他指出,当人们预期物价持续下降,无论消费者或投资者也会选择“持币待购,就是你手里有钱你也尽量不要买”,“不消费、不投资就是内需不足”,进一步加剧通货紧缩。
他认为,“十五五”很可能将资源集中在发展技术,原因是要和美国竞争。但在国家赤字严重、地方欠债严重的情况下,仍持续投资在技术层面,并不能推动经济增长,因为目前问题在于“需求不足”,而非“供给不足”,亦与高端科技技术的发展无关。
他说,中国的投资计划及战略布局,占领部分产业链,展现自己在技术上有能力,“但实际上它和它自己的经济是冲突的”,“共产党统治的这个制度从来不会把内需真正当成它的目的。”
墨卡托中国研究所的戴维分析说,“十五五”重点将会强调“新质生产力”及制造业作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另应对美国可能对中国施加的技术“卡脖子”问题,通过解决不平等问题来促进国内消费会是重点,亦会改善社会治理以维持内部社会稳定,在经济持续受压的情况下将会发挥重要作用。
他指出,规划不是必须严格遵循的经济蓝图,而是重要路标。预料具体的目标陆续推出,若规划提及短期内提振经济的调节措施,可能意味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更灵活或更愿意谈判性的资态。
值得注意的是,四中全会召开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将不久在韩国举行峰会。
美国总统川普预计将会出席,他日前受访时表示两星期内将与习近平在当地会面,又称100%关税不可持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