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社之声】从大麻合法化到减刑运动:错置的仁慈观
2025-10-17 23:25:33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社区居民反对在学校区开设大麻店的行动,再次引发人们对“大麻合法化”的反思。十年前,许多人还不识大麻气味,如今却早已司空“闻”惯。观念转变之快,几乎让人误以为——合法即安全、开放即进步。然而,社会对“仁慈”与“吃苦”的误读,正是今日许多问题的根源。
现代医疗的“止痛革命”正是一个典型例子。早年,精神类止痛药的管制极为严格,但自1990年代起,医界开始倡导“积极治疗疼痛”,把“无痛”视为病患的基本权利。医生被鼓励“更充分地免除病人的痛苦”,结果止痛药滥用成风,终于引爆了成瘾危机,成瘾者遍布各阶层。原本出于减轻痛苦的善意,最终却演变为横扫全国的公共灾难。
这场危机,宛如现代版的“鸦片战争”。而今,“娱乐大麻”的合法化浪潮更让人忧心。通道一开,与毒品相关的利益链条与地下势力便随之涌现,社会治安问题也接踵而至。这并非杞人忧天,而是现实的恶果。
同样的错位,也出现在司法改革的“减刑运动”与“零监禁”思潮中。一些左派团体否定惩罚的意义,只强调“关怀”,主张监狱是“过时的制度”,认为真正的“进步”在于恢复性司法——“不包括警察或监狱,而是专注于愈合”。
但问题在于:若犯罪不再需要承担后果,改过自新的契机又从何而来?当监狱变成“静修中心”,惩罚沦为“疗愈体验”,恐怕监狱更要人满为患。
这些现象的背后,折射出一种普遍的心理:逃避吃苦。无论是药物止痛,还是司法宽容,都源于一种信念:人不该受苦。在当代社会,“吃苦”仿佛成了过时的词汇。人们追求舒适、拒绝吃苦。然而,这种观念若走向极端,最终导致镇痛药物成瘾、治安恶化的恶性循环。
这些悲剧提醒我们:痛苦不是敌人,而是导师。它教人节制、反省与改变。疼痛与惩罚都有其功能——是生命的警钟,是行为的界线。
佛教讲“吃苦消业”,说的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业力是过去行为的累积,而苦难,正是业力的显现与清偿。当人愿意面对痛苦、不逃避、并从中学习,才能真正完成内在的转化。反之,若过度追求“无痛”,不仅身体会被药物奴役,灵魂也会被宽容麻痹。
中庸之道,是今日社会最需的智慧。不是否定止痛,而是理解疼痛的意义;不是拒绝监狱改革,而是保留惩罚的必要性。吃苦不是落后,而是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