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要臣死,臣偏不死
2025-09-13 03:25:18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公众号
刘承祐不喜欢杨邠,也不喜欢史弘肇,王章他也不喜欢,对郭威那都不是不喜欢了,简直是讨厌,只有苏逢吉还好点,反正这一批托孤大臣,刘承祐基本上都是持抗拒态度。
小皇帝不喜欢文武诸僚,反而和一帮佞臣走的很近,这其中包括聂文进,后赞,郭允明,李业。
四个人中,小皇帝和李业的关系又最为亲近,因为李业是李太后的弟弟,也就是小皇帝的舅舅。
(后汉外戚 李业)
君臣五人,时常在宫里嬉戏玩乐,完全逾越了君臣之间的那种礼节,几个人甚至还常在宫里放风筝。
玩乐无度,在宫里瞎胡闹,李太后看不下去,多次劝儿子别这这么整,刘承祐全当耳旁风。
这教育孩子啊,首先你自己得做出榜样来。
古语有云: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孩子沉迷手机,你说他,他为什么不听?因为你闲着没事在家也玩手机,你自己都玩,你在孩子的眼里就没有权威,没有信服度可言。
李业和刘承祐的关系很好,刘承祐想要把后汉宣徽使的职务给他做,正常来说,这官爵是天下公器,有德有才者居之,怎么能因为是亲戚就授予呢?
按理说,李太后就应该阻止儿子的这个行为,可她也有私心,也想要让弟弟在仕途上有所发展,所以她反而拉着刘承祐去找大臣们商量,要大臣们支持这个人事安排。
宣徽使,唐朝大历年间设置,最开始是由宦官担任,五代时期破除了这个规矩,也开始用士人。
这个宣徽使啊,主要负责的工作是掌管宫廷礼仪,宴享祭祀,到五代时职责进一步扩大,还负责皇帝的起居,膳食,仪仗等等,相当于是皇帝的生活管家。
但除了生活管家之外,宣徽使还负责传达诏令,协调政务,起到一个皇帝和宰相,和枢密使,和朝廷大臣之间沟通桥梁的作用,就是说,因为他老是在皇帝身边伺候嘛,所以皇帝很多重要的命令都是他来传递通知的。
您别小瞧这个跑腿的工作,北宋初年,朝廷里有个内侍宦官叫做王继恩,他就专门负责替皇帝传达诏令,宋太祖死时,孝章皇后宋氏派王继恩去通知太祖的第四个儿子赵德芳入宫,那估计就是要让赵德芳即位,然而王继恩出了门,直接就跑去找太祖的弟弟赵光义了,也就是宋太宗。
您看,就是在传递消息这一环出了问题,从而改变了北宋的皇位传承和政治格局。
(猜忌臣下 刘承祐)
可以说,宣徽使这个职务,看似稀松平常,但其实非常重要。
刘承祐要让李业做宣徽使,杨邠第一个站出来反对,不仅杨邠反对,史弘肇,王章也表示反对。
他们反对刘承祐这么做,是有理由的。
本来刘承祐就已经不怎么和外臣接触了,如果让李业做了宣徽使,他成了杨邠等人和皇帝沟通的桥梁,李业一定视皇帝为傀儡,给皇帝编织一个信息茧房,千方百计的把外臣和皇帝隔离开来,到时候想要再见皇帝一面,那都难比登天。
何况宣徽使还负责传达皇帝的命令,万一李业把皇帝给架空了,假传诏令,胡乱发号施令,到时候又如何是好?
而且就论李业的人品和道德来说,也实在是不怎么样,如果他不是李皇后的弟弟,皇帝的舅舅,他也根本不可能随侍皇帝左右,说白了这就是一个献媚邀宠的小人罢了。
当时还发生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说刘承祐自从宠幸了李业之后,后汉天下大变,全国各地突发蝗灾和干旱,黄河决堤泛滥,开封城没日没夜的刮大风,您说风有多大?大到就连树木都被连根拔起,就连城门都被刮坏了。
更悬的还在后边,说皇宫里出现了一个怪物,这个怪物会扔瓦片,扔石头,甚至还能摇动门窗...
这种超自然事件,当然不可能是真的,只能说要么是史官春秋笔法,这里所说的怪物,其实就是一种奸佞之人为祸天下的隐喻,要么就是风实在太大了,在古人的认知里,这种风已经不是自然的力量了,而是超自然的力量。
无论如何,于公于私,李业都不该担任这个宣徽使。
皇帝,是封建统治者,他是专制帝王,对他来说,凡事没有他该不该做,而只有他能不能做。
册立皇后被阻挠,丧葬仪式没办成,现在就连选派官员也做不了主,刘承祐瞋目扼腕,气急败坏,他终于决定,要除掉这些碍手碍脚的辅政大臣。
乾祐三年,十一月,积雪压弯了松枝,早朝时分,杨邠,史弘肇,王章三人听诏进宫,皇帝说有国事要和他们商议。
(深宫杀机)
三个大臣入了宫门进了殿,殿门突然关闭,数百甲士从柱子,屏风后闪身而出,不由分说,当场将三人擒杀,顷刻间人头落地,鲜血横流。
阶下新雪洁白如初,仿佛方才殿内渗出的鲜血,不过是日影开合的错觉。
杨邠死于太过刚正,王章敛财害民,人性不好,死不足惜,倒是史弘肇,一个武将,也无意于压制皇帝,刘承祐其实没有太多理由杀他。
可是,史弘肇掌握禁军,严刑峻法,重典害民的时候,他又有没有想过,自己又有什么理由随随便便的剥夺别人的生命呢?
既然如杨邠这样本来没什么毛病的大臣都得被杀,那么刘承祐自然也不会留着郭威过年。
杀死杨邠等人之后,刘承祐又下了两道命令:
第一,安排马军指挥使郭崇诛杀郭威和王峻。
第二,安排镇宁军节度使李弘义诛杀侍卫步军指挥使王殷。
郭威,王峻,王殷,当年这都是跟着刘知远出生入死的兄弟,同属于后汉开国功臣之列,也是刘承祐眼中对他威胁最大的武人集团。
皇帝连下两道命令,很明显是想要把这个集团一举铲除。
计划看似很周密,但刘承祐毕竟年轻,他哪儿能想到,郭崇和李弘义,他们对自己并不够忠心,反而同为武人,他们在情感上更贴近于郭威。
尤其是李弘义,他这个人胆小怕事,本来刘承祐是让他把王殷杀了,他不敢,他反而一股脑儿的把朝廷的计划全都透露给了王殷。
王殷是一员猛将啊,为刘知远开疆拓土的时候不知道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伤,当年刘知远攻打邺城,杜重威坚守不出,王殷和另外一个叫做刘词的将领冒着落石箭雨发起猛攻,奋力而战,王殷脸部中箭,一支箭正好洞穿了他的脸颊,他却顾不上伤势,直接从嘴里把箭头取了出来,然后继续战斗。
(不忍含冤 王殷)
想一下,这么一个为刘氏天下而奋不顾身的人,莫名其妙的就要蒙在鼓里被杀掉,他得是怎么样的愤怒,怎么样的寒心呢?
王殷不服,不理解,也不准备含冤而死,他立刻就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郭威,说朝廷要派人害你,你要多加小心呐。
接手诛杀郭威这个任务的,是郭崇。
要说刘承祐是昏了头,他派一遇到事情就五色无主的李弘义去杀王殷就已经是失策,这回他更是千不该万不该让郭崇去杀郭威。
郭崇是郭威的部下,三镇叛乱之际,他全程在郭威麾下效命,鞍前马后,跑东跑西,和郭威那肯定是有感情的。
而且这个人的道德高尚,后晋初年,郭崇任应州骑军都校,但是我们知道,石敬瑭把燕云十六州给割让出去了,这其中就包括应州。
那这么一来,郭崇就成了契丹的将领,要受契丹人的节制和管理,他不愿意做契丹人的臣子,直接放弃了官职,离开应州,返回了中原。
郭威一是提前得到了王殷消息,知道朝廷让郭崇害自己,二是他也相信郭崇的为人,知道郭崇肯定会站在自己这一边,但郭威还是要玩一个欲擒故纵之计,他主动把郭崇叫来,没等郭崇开口,郭威就说,兄弟,什么都别说了,你要为国效忠,听从皇帝的命令,我的项上人头,你尽管来取,我绝无怨言。
您瞅瞅这话,这明摆着是在挤兑郭崇。
郭威的话,看似是束手就擒,实际上是将一把道德匕首交到了郭崇的手里,他表面上说的好听,潜台词却字字诛心:
你杀我,就是杀害一个对国家有大功,并且毫不反抗,并且对你郭崇推心置腹的人。
实际上这根本不是给郭崇选择,而是把他逼到了墙角。
七尺男儿,砥节砺行,被郭威这么一挤兑,郭崇直接就哭了,
一边哭,一边他还和郭威表态,说自己誓死追随将军。
其实,郭威完全可以先发制人,杀掉郭崇,但这就是成熟的政治家和不成熟的皇帝之间的区别。
孟子有云: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成熟的政治家,可以通过各种各样非暴力的方式化敌为友,解决问题,而不成熟的皇帝,解决问题的唯一方式,却只有杀戮...
别说郭威此时还没有反心,就算是郭威有了反心,也是你刘承祐,亲手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