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名考生放弃清北选热门专业,名校没有编制香?
2025-08-08 21:26:26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谷雨数据

今年高考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名校不再吸引人了。
北大提前批的公共事业管理类专业和小语种专业,在一些省份竟然没有报满。江西瑞昌一中3名学生放弃了能进清北的机会,转而选择其他高校热门专业,被其班主任不满怒斥,事件随后引发热议。
如今,无论是高考、本升专还是中本贯通,越来越多的考生和家长开始用务实的视角看待升学。相比追求名校,他们更渴望稳定的就业保障。
在2025年的录取数据中,那些能提供编制的院校和专业录取分数普遍暴涨。一些被誉为“考公考编专用校”的双非高校,录取线甚至超过了部分985名校;而定向就业的警校大专,也吸引了分数超过省内双一流高校的高分考生。
01
考公考编专用校,比985更难考
2025高考中一个愈发明显的趋势是,与考公考编紧密相关的院校和专业,由于很大概率“上岸”、就业前途稳定,录取分数普遍暴涨,超越了不少传统名校。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作为唯一一所中共中央办公厅直属高校,其《本科教学质量报告》显示,在22届434名本科毕业生中,409人参与就业,其中390人都成功进入党政机关,比例超过95%。考上这所双非院校,约等于拿到了考公“上岸”的入场券。
这背后有其独特的招聘体系。根据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发布的官方招生宣传材料,该校学生在毕业前会参加一个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招录公共科目笔试,合格者可获得证书。持有该证书的学生,就能应聘用人单位专门为该校毕业生提供的招聘岗位。这套招聘体系相对封闭,不同于面向社会的大规模公开招录,为该校毕业生提供了进入党政机关密码保密部门的独特途径。
这样的就业数据,让这所双非院校在今年高考志愿报名中备受瞩目。在已公布录取位次的部分省份中,江苏省物理类录取线,北京电子科技学院提前批与几乎没有冷门专业的985高校北理工(对比高校录取分数线均为普通本科批)平齐,历史类则比肩武汉大学;在安徽省,其物理类分数线甚至超过了九校联盟成员西安交大,历史类也力压上海财经大学。

同样备受追捧的还有上海海关学院。作为海关总署唯一直属高校,虽然在部分省份仍属二本招生,但其海关管理、海关稽查等提前批专业的毕业生,超80%都能通过定向招录进入海关系统工作。在江苏、安徽、广东等招生省份,上海海关学院今年的录取位次较往年明显提升,比不少985、双一流名校更靠前。

根据《每日人物》近期报道,一位安徽考生以全省文科1000名左右的优异成绩,成功考取了上海海关学院海关管理专业——也是海关管理专业在安徽省文科招生的唯一一个名额。谈及志愿选择时,她坦言自己对专业没有特别偏好,只希望未来就业稳定。上海海关学院,正是她和家长都满意的结果。
此外,定向就业的师范生也愈发受欢迎。位于苏北三线城市的盐城师范学院,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提前批今年吸引了众多高分考生,其中不乏分数能进省内211(如苏州大学)和省外985(如四川大学)的考生。
定向就业师范生在录取时,学生本人、学校和定向就业单位(通常是地方教育部门)会签订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三方协议。这份协议明确了学生毕业后必须到指定的区域或学校任教,并承诺服务一定年限,通常为6年。正是这种对未来的确定性保障,让定向师范生项目在高分考生中的吸引力明显增加。
在广东,位于湛江、合并招生前属于二本的岭南师范学院,今年部分教师专项提前批录取分数也高过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医科大学等省内双一流高校。

02
能进双一流的高考生,选择带编制专科
出于就业压力,尤其是对编制的考虑,职业教育也逐渐成为越来越多高分考生的务实选择。部分提供编制保障的专科院校,今年录取分数明显高于往年。
黑龙江公安警官职业学院是隶属于公安部的七所专科警校之一,属于仅在省内招生的专科院校,提前批录取位次逐年攀升。特别是对于专业受限、名额较少的女生,分数线足以进入东北林业大学、吉林大学这样的东三省双一流大学。

更值得关注的是,如今“本升专”(本科毕业后再读专科)也从个人选择,发展为部分专科院校的正式招生渠道。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的“本升专”招生通道,吸引了不少本科生报考。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铁路系统第一所独立设置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与全国13个铁路局集团有定向培养合作,单是本地的郑州铁路局,2025年就录取了1700名毕业生作为正式编制员工。
今年,该校的动车组检修技术、高速铁路综合维修技术、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三个专业,分别招收45名本科毕业生,其中动车组检修技术只招男生。根据九派新闻报道,该校工作人员称,在单招中,不止吸引了本科生,还有研究生报名。
与此同时,升学路径性价比高、专业有实用性的“中本贯通”正获得越来越多考生和家长的青睐,也就是从高中阶段开始进入中职,后续通过阶段考进入对应大学,最终获得大学学历。
在上海,这一培养模式甚至吸引了不少高分考生。部分中考成绩能进入传统“八校”等顶尖市重点中学的学生,选择中本贯通。以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的中本贯通化工专业为例,毕业后就业前景也不错:超九成毕业生直接就业,就业单位包括国药集团、中石油等大型国企,以及埃克森美孚、拜耳等知名外企。
03
考研的尽头还是考公考编,近四成硕博在努力“上岸”
对于不少学生来说,考研的尽头还是考公考编。
受当下的就业形势影响,考研人数猛降,考公人数持续增加。国考报名人数由2021年的157.6万人,升至2025年的341.6万人,翻了不止一番,最新报录比为86:1。与此同时,25年的考研报名人数比前一年骤减50万,仅为388万人,几乎回落至2021年报名人数。
《每日人物》报道中,一位211高校建筑系毕业的同学,放弃了去港大深造的机会,选择前往离家200公里的乡镇做公务员。
这背后体现了年轻人求学、就业观念的转变。今年的高考录取分数,同样反映出许多考生和家长秉持的观念是,在就业形势面前,不管是名校、学历,都不如好专业,而最好的专业就是能一步到位、毕业轻松进编制的专业。
因为愈发明显的是,高学历不等于好就业。根据智联招聘《2024年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大专毕业生就业率最高,硕博毕业生就业率最低,后者只有44.4%获得offer,大幅低于2023届的56.7%。
更值得注意的是,2026届毕业生计划考公考编的超过四分之一,比2025届占比有所上升。而且学历越高,越热衷考公考编,硕博中间超过35%都在努力“上岸”。
虽然大家都在努力“上岸”,但这个选择并非适合所有人。一项发表于2023年的研究揭示了已经“上岸”的双一流高校毕业生选择体制内的四种主要原因——有人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有人理性衡量不同工作性价比之后做出抉择,但也存在跟随主流路径、缺乏职业规划的情况。
不论出于哪种动机,眼下年轻人也少有后悔的底气,能成功“上岸”的都是少数幸运儿,这解释了为何与考公考编高度关联的专业和学校会如此火爆。
当高分学子们纷纷将目光投向那些提供稳定编制的院校,我们眼前展开的,是一种独特的现实。这是在时代不确定性下,无数个体为求安稳而做出的共同选择。
求学的路径依旧激烈,但它的终点,似乎不再是象征着学术成就的象牙塔顶端,而是那份可以预见未来的稳定工作。这种转变,或许是无奈,但更是值得我们所有人去认真理解和思考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