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歼-10总师卖面条”的谣言,让人作呕
2025-05-17 07:25:16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世界的多重视角
这次歼-10C在印巴空战中大放异彩,让人激动之余,一些让人作呕的陈年谣言又出来了。
比如,“歼-10总师宋文骢迫于生计去卖面条”。
打码,是为了不给这种垃圾文章引流
上图是一位读者的私信,发了一篇文章的链接给我,是关于歼-10发展过程的。
我看完了这篇文章,捏着鼻子看完的。
看完之后就一句评价:呸!
除了廉价的煽情和编故事,文章没有任何有价值的信息,还通篇充斥着无脑谣言,让人作呕。
下面一个个看,此文是如何让人作呕的。
这帮人就不能对国内的装备发展稍微了解一点,再来编故事?
宋文骢是成飞工业公司的人?
成飞工业公司,代号132厂,是一家飞机制造单位。
而宋文骢,是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的员工。这家单位,代号611所。
611所和132厂,完全没有隶属关系,双方是合作单位。
611所,负责飞机设计,简单理解就是把飞机的图纸画出来。
132厂,则根据611所的图纸,把飞机造出来。
连这个都不知道,你在编什么呢?
2003年之前132厂也有自己的设计室,歼-7大部分型号都是132厂自己设计的。图为132厂的屠基达院士(已逝世),那架黑头的飞机应该是歼-7MF,近处这架模糊的迷彩色涂装飞机应该是歼-7M。2003年,132厂的设计室并入611所。
或许是因为没搞清楚611所和132厂的区别,于是就有了下面的故事。
因为资金困难,于是开始造洗衣机?
611所是不是资金困难,后面会有详细讨论。
难不成你觉得,132厂当初搞洗衣机是因为资金困难?
我不去深究132厂为什么要生产洗衣机,因为我可以肯定:从80年代到现在,132厂不存在资金困难的可能。
因为,132厂的歼-7订单没停过。
且不说中国空军自己的采购,就说外贸订单:
1980年~1982年,埃及购买了20架歼-7A和40架歼-7B;
1982年~1985年,约旦购买了80架歼-7M;
1987年~1993年,巴基斯坦购买了92架歼-7MP/P;
1989年,孟加拉购买了14架歼-7MB;
1990年~1991年,伊朗购买了两批30架歼-7N;
还有斯里兰卡、缅甸等国的小额订单。
就凭这个外贸销量,132厂会差钱?
整个八九十年代,国内应该没有哪家军工厂的日子比132厂更滋润吧?
80年代中后期,132厂还在跟巴基斯坦合作搞“佩刀II”(枭龙的前身),有国外的研发资金来源,根本没为钱发愁过。
这段历史,编故事的人可曾了解过?
再算上中国空军的订单,你可以认为132厂的歼-7生产线就没停过
接下来,看这厮是如何编造跟歼-10研发相关的故事。
行,真TM行,你不去写小说都是浪费人才。
我就不说算盘的事了,只说歼-10的鸭翼。
611所的人当初从沈阳分到成都,被称为“歼-9大队”,因为这批人当初就是负责歼-9研发的。
而歼-9,就是我国第一型采用鸭翼设计的战斗机。
只不过,歼-9后来下马了。
但是,其设计成果保留下来了,其中就包括鸭翼的设计。
歼-10,不过是继承了原来的成果。
还TM需要研发三年才能确认?
而且,歼-10在1982年刚参加新歼竞标时,就是以鸭翼布局呈现的,谈何“摇了3年才确认鸭式气动布局”?
611所在鸭翼上的技术积累,甚至延续到了歼-20。
看看这技术的延续性
重点说“卖面条”的事。
看这故事,真精彩,真TM精彩,真TM有画面感。
讲的这么细致入微,不知道的还以为你就是那锅里的面条呢。
且不说卖面条的事多么扯淡,就说故事里说的“一边煮面,一边看图纸”。
总设计师把战机图纸带到外面去看?
你是在说总师没有保密意识,还是在暗示611所的保密干事渎职了?
编故事把脑子编瓦特了吧?
关键是“卖面条”的事。
这就是一个毫无根据、毫无来源的谣言,目前只在无良自媒体之间传播。
不要跟我说什么“当年确实很难”、“你不了解当年的情况”这些似是而非的话,我要的是证据,是正式渠道给出的证据。
所谓正式渠道,不说宋老的自传,中航工业旗下宣传资料,哪怕是喜欢玩“苦难宣传”的官媒,都可以算。
谁能拿出来?
那为什么我坚持认为,“卖面条”这事是谣言呢?
下面给两点依据,看完后大家自行判断。
1.从1980年开始,611所手里的项目根本没断过。
1980年,611所接手了歼-7III项目。这是空军当年的重点型号,号称要采购1000架。
该项目一直搞到1988年才完成,在这8年期间,歼-7III的研发都是正常推进。
虽然最后产量只有17架,但这是空军的决定,跟611所没关系。
1986年,611所开始了歼-10项目。
1995年,611所又接盘了枭龙的研发项目。
既然手里有项目,而是都是重点项目,总不能说,军队不给研发经费吧?
八九十年代,很多军工企业的日子确实不好过,但那是针对没有军队订单或者项目的。
如果有项目,那必然有研发经费下来。
而且,空军的歼-10、海军的052驱逐舰、二炮的东风-31、陆军的99坦克,更是80年代末期全军四大天字号重点工程。
怎么可能连科研人员的工资都保障不了?
退一步说,如果真的出现军队完全不给经费的情况,那4大天字号工程,怎么就只缺歼-10的经费?
052驱逐舰、东风-31导弹、99坦克,都没听说过“总师卖面条”的事,怎么到了歼-10就这么惨?
这其中的逻辑,编故事的人能给它完成闭环么?
中国空军在80年代末期还能拿出5.5亿美元,跟美国展开合作改进歼-8II的“八二工程”。
对外合作都不缺钱,那对国内仅有的一个先进战斗机项目,空军会连它的科研人员工资都保障不了?
当然,可能还有人会拿出“空军想放弃歼-10”来说事。
不好意思,这是90年代中期的事情了。那会儿空军的建设力度相当大,苏-27、S300大把的购入,怎么可能会缺歼-10团队的那点工资?
而且,当时空军只是短暂冒出了放弃的想法,还被当时的最高领导人训斥了。
事实上,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歼-10的进度一直很稳妥。
1986年,歼-10研发正式开始。
1991年,歼-10的全尺寸样机制造完成。
之后,决定给歼-10换发,从涡喷-15换成AL-31FN。
1993年,歼-10完成换发后的技术修改,并开始后续的详细设计和原型机制造。
因为换发,歼-10的进度耽误了2年。
歼-10的全尺寸样机,可以看到进气道跟后来的很不一样,这个变化是换发带来的。
1997年5月31日,歼-10的01号原型机制造完成,开始地面试验。
1998年3月23日,歼-10首飞。
整体进度是有点慢,但是节奏还是很稳妥的。
歼-10的进度慢,只是因为技术难度大,不是因为发不出工资。
2.当年611所员工的待遇还是有基本保障的
前面说的是611所的发展历史,现在说下当时611所当时的待遇。
上图出自中航工业出版的《鹰击长空 歼-10总设计师宋文骢的传奇人生》的P163和P164。
对话发生时间在1992年左右,因为对话之前提到韩国刚与美国签订引进F-16生产线(1991年的事)。
那么,问一下编故事的人,90年代初期,有这个工资,还需要去卖面条吗?
编故事的人如果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家里总有亲戚长辈经历过那个时代吧?
回去问一下他们,90年代初期,他们那会儿每个月的收入是什么水平?
每个月几百块,确实无法大富大贵,但是需要去卖面条才能维持生活?
很多人在编这种故事的时候,估计都没有代入思考过一个问题:一个受到高等教育(而且那个年代的高等教育)、有相当高社会地位(战斗机总师)、当下还有一份很体面工作(负责全军重点项目)的人,会被逼到去摆摊卖面条?
歼-10是中国航空业的转折点,也是中国空军发展的转折点。
取得这个成就,宋文骢总师居功至伟,611所也功不可没。
但是,他们的功绩不需要这种谣言来体现。
尤其是这种漏洞百出的谣言,更让人作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