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强调科研的底色不是“苦读”

2025-08-17 02:25:25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科学网

卢志远已经75岁了。作为旺宏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首席技术官,以及欣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他依然保持着每天14个小时的工作时间,处理公司事务的同时,关注半导体领域前沿技术发展,由此判断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外人看来,这样的工作节奏颇为“overload”(超负荷),但卢志远却乐在其中,因为“从事的工作给自己带来很大乐趣”——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卢志远就进入了半导体领域,亲历了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更是为存储器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卢志远在国际上率先发明了新一代非易失性存储器(NVM)技术,并带领团队成功开发相应的NVM存储产品,为非易失性存储技术奠定了技术基础。近年来,卢志远团队开发的NVM技术也推动了人工智能(AI)、移动通信、云计算及边缘计算等领域的广泛应用。

8月6日,2025未来科学大奖公布。因为在非易失性半导体存储单元密度、器件集成度和数据可靠性领域的发明和引领性贡献,卢志远获2025未来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发布会后,卢志远接受了多家媒体采访,以下是主要采访内容。

卢志远。图片由未来科学大奖提供

“know why”和“know how”

问:你在非易失性存储器技术领域做出了开创性工作,为什么选择在半导体领域深耕?

卢志远:简单回顾一下半导体的发展历史。作为一种特殊材料,半导体被发现已经有近200年了,但人们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在导体和绝缘体之间会存在“要导不导”的材料。一直到20世纪量子力学出现后,半导体的神秘面纱才被揭开。

1947年,世界上第一个晶体管在贝尔实验室诞生;1958年,第一块集成电路出现;1965年,戈登·摩尔提出了著名的“摩尔定律”,半导体只读存储器(ROM)芯片也在这一年开始出现。

我本科学的是物理,1972年毕业后,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求学,开展半导体相关的研究。我很幸运,在半导体存储器发展的初期就进入了这个领域。当然,我最初进入半导体领域是出于科学探索。随着对半导体认识的不断深入,我逐渐发现半导体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技术,很自然地开始思考如何利用好这类材料,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

问:你既是科学家,也是企业家,“用好材料”是你进入产业界的初衷吗?

卢志远: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向来是互相推动的。正如望远镜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显微镜则是细胞生物学的重要基础。当技术进步的时候,科学也随之获得突破;科学进步的时候,又可以带动技术进步。

同时科学和技术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如果你去阅读物理学和电机工程学的书籍,会发现前者强调“know why”,解答机制原理;后者则重视“know how”,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know why”才能“know how”,“know how”又会催生出“know why”,两者之间互相激荡,持续推动一个领域的发展。

我有物理方面的科学基础,能够了解如何从科学原理出发优化技术,又可以在技术落地过程中发现新的科学问题。我非常享受“know why”和“know how”之间循环往复的过程。

我进入产业界是在20世纪80年代。彼时,随着晶体管发展到2~3微米工艺,学界和业界普遍认为,集成电路尺寸进一步缩小至1微米以下,会面临短沟道效应、光刻极限、杂散电容增加等重大挑战,也就是所谓的“1微米障碍”。我参与的“次微米计划”正是为了突破这一瓶颈而开展的。

之后,在科学界和企业界的共同努力下,“1微米障碍”被顺利突破。此后,集成电路的发展如同江河奔涌,持续突破技术瓶颈,到今天已经接近1纳米了。包括我在内的从业者,也经历了视野的快速上升期,可谓如鱼得水。

问:你是如何在经营公司的同时发表了这么多论文的?作为一名“50后”,你现在如何安排每天的工作?

卢志远:确实两个都很花时间,但工作是我的兴趣所在,所以我并不觉得辛苦。此外,旺宏是一家高科技公司,需要具备竞争力的核心技术,我的研究工作很容易落地,进而为我带来更多正反馈。

我是1950年出生的,今年已经75岁了,我的兴趣和工作安排和50年前没有太大差别。我几乎没有其他娱乐,每天会投入约14个小时在工作上。和我共事的人都知道,我常常凌晨2点多还在发邮件讨论工作。当然,我不要求团队其他人也这样,他们每天工作8小时足够了。

关于我每天的工作安排,一方面,作为公司管理者,我需要处理公司政策制定及决策层面的管理事务;另一方面,我是旺宏的首席技术官,我也需要了解技术和市场前沿,进而规划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很多人说我现在的工作节奏过于“overload”,但我自己并不觉得辛苦,因为工作是我的兴趣所在。对我来说,吸收知识、思考问题,有了想法后再和团队交流,这个过程非常有趣。

这里我必须强调一点,很多人觉得做科研的底色是“苦学”二字。但我认为,如果觉得做科研很辛苦,那就没必要坚持下去了。一旦能从科研之中找到乐趣,自然就不觉得苦,就能发现科研的多彩多姿。“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对社会发展来说,并非只有做科研才能做出贡献,关键还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我经常鼓励年轻人要“量才适性”,先了解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所在,再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在困难中坚持下去。

问:你和团队关注的是存储器“材料-器件-系统”的协同问题,攻关过程中有哪些技术取舍或决策?

卢志远:这个问题非常关键。我们常说“产品越便宜越受欢迎”,但这并非绝对。在产业界,任何产品都只是整个系统的一部分,需要综合考虑各部分之间的关联,让系统功能达到最强。比如有的产品单价稍高,但能让其所在的系统整体成本降低;有的产品性能未必最佳,却能让系统整体运行更高效,客户显然会倾向于选用这类看似不够完美的产品。若能提前洞察这些需求,就能抢占先机。

举个例子,早期闪存有16个引脚,可并行传输8路信号,数据输出速度很快。但后来整个行业都改成了8个引脚,为什么呢?传输速度稍慢对系统整体影响有限,但16个引脚意味着需要布16条线,组装复杂的同时成本也更高。

问:在创业过程中,你是否遭遇过“死亡之谷”,又是如何带领团队跨越这个阶段的?

卢志远:我想超过95%的创业者都面临过这个问题。“死亡之谷”往往发生在公司成立后的3~5年间。创业初期,大家都热情高涨,投资人也愿意投入资源,但到一定阶段后,资金已所剩不多,却还未有成果落地。此时,产品已接近成功,但投资人未必能看到潜力,会因为担心“没有回报”而不愿继续投资。最终,创业者被迫在“临门一脚”的时候停下。

有经验的创业者往往能够预感“死亡之谷”来临的时间,并提前进行准备。就像穿越沙漠前,必须准备好充足的粮食和水才能活下去,创业者必须清楚自己的产品在市场上还需多久才能落地、产生资金回报。

另一个折中的办法是,专注创新的同时开展一些能盈利的、相对不那么创新的业务,确保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造血。需要提醒的是,这可能是一个甜蜜的“陷阱”。如果专注于挣钱,企业可能会逐渐把重心放在这类业务上,导致核心创新项目被荒废,最终沦为缺乏核心技术的普通企业,也违背了创业者的初心。

我们的做法就是提前准备好“粮食”,经营好现有业务,确保公司“活着”。同时协调各种资源,让核心创新项目有机会冲刺突破。

回归第一性原理

问:相比于硬盘和内存,闪存在原理上有何特点?主要用于哪些场景?

卢志远:三者的物理原理完全不同。简单来说,硬盘基于磁存储原理,通过磁材料内部磁极方向的上或下来区分“0”和“1”;内存的英文名是DRAM,也叫易失性存储,核心结构由一个晶体管加一个电容器组成,仅在通电时可进行数据存储和写入操作,断电后数据就会立即丢失;闪存属于NVM,只需通过特殊材料制成的晶体管即可实现存储功能,且在断电时也能存储数据,但运行速度远慢于DRAM。

凭借抗冲撞、环境适应性强等优势,闪存已成为主流存储技术之一。闪存的应用场景非常丰富,最主要的仍是环境温和的消费级产品,如手机、电脑、汽车等设备的存储模块。此外,我们团队开发的加热自修复技术,使得闪存在恶劣环境中无需人工维修即可稳定运行,可部署于高海拔地区等人迹罕至的AI站或5G/6G工作站,以及太空中的载荷等。

不过,由于闪存常用的材料是硅和二氧化硅,宇宙射线、核爆辐射等高能粒子会导致闪存失效。寻找耐辐射的替代材料,是当前的热门研究课题。此外,业内也在尝试设计高强度防护外壳,给闪存穿上“防弹衣”以阻挡辐射的影响。

问:你刚刚提到了自修复技术,这项技术对于闪存有哪些影响?决定闪存次数和容量的关键因素还有哪些?

卢志远:我们发明的加热自修复技术,主要目标是让闪存的寿命无限延长。

闪存的存取次数直接影响其寿命。就像用铅笔在白纸上写字,写满了之后需要用橡皮把字擦掉,才能写新的内容。橡皮在同样的地方反复擦了多次后,纸不可避免会破损。过去,闪存通常存取约1万次就会损坏,要想提高次数,就要减少“擦除”时对“纸张”的损伤,或者一旦出现损伤就及时修复。

我们把存储单元理解为一个房间,里面有电子代表“0”,没有则代表“1”。但要知道,这个房间既没有窗也没有门,电子需要通过量子隧穿效应进出“墙壁”。在电子穿越“墙壁”的过程中,墙内的原子不可避免会被撞歪,“歪”得严重了,墙可能就倒了。

加热自修复技术则能够通过加热,把这些被撞得东倒西歪的原子“扶正”,让存储单元始终如新。在实验中,我们的闪存在擦写1亿次、10亿次、100亿次后仍然完好,因此有媒体称其为“flash forever”(闪存永存)。

我和团队在提高NVM存储密度方面也开展了系列工作。所谓闪存密度,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可以容纳的存储单元。每个单元越小,密度就越大。这里有一个重要问题,当存储单元缩小到原子尺度时,可能就无法正常工作了,此时必须更换材料。

我们发明的三维单栅垂直沟道结构NVM,能够让存储器从“平房”变成“大厦”。此时,尽管密度没有变化,但总容量无疑大幅增加了。需要注意的是,堆叠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就像城市中房屋密集引起的隔音不好等“邻里问题”,当存储单元距离很近时,互相之间会产生影响,也就是噪声问题。目前,存储单元已经能够堆叠到300层,通过持续技术攻关解决噪声等问题,我们预计未来能堆叠至1000层。这种结构的存储元件,预计还有10~20年的发展空间。

问:你取得这些突破性进展的秘诀是什么?这是否是你和团队在存储器领域“弯道超车”的原因?

卢志远:每当我在研究中遇到困难时,我都会“go back to the first principle”(回到物理学的第一性原理)。在科学探索过程中,我们其实无法判断哪条路能走通,可能会因为目前的能力跨不过某个坎,也可能因为走了一条死路而无法继续往前。这种时候,我就会及时抽身,尽快探索新方向。

关于弯道超车的问题,在我看来,科研层面完全可以实现弯道超车,但在产业层面则很难实现,更适合“斜道优化”。我们的客户也更喜欢在现有技术路径上优化,常常会强调:“不要那么着急超车,否则可能会脱轨。”

首先,一个成熟的产业前期已经投入了大量资源,“弯道”意味着要搭建与新技术匹配的装备和工艺体系,导致前期的投资全部浪费。其次,应用端涉及上下游产品,“弯道”必然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导致所有环节都需调整,这无疑会引发新的可靠性风险。

不过,我们可以先在科学上“弯道超车”,之后再等待时机,逐步落地应用,最终实现商业价值。

向突破纳米极限进发

问:目前集成电路已经进入了纳米时代,你认为什么时候可以突破纳米级的物理极限?

卢志远:按照传统的工艺路径,要想突破纳米级制程,最大的技术瓶颈在于光刻机。从物理原理看,目前最先进的EUV(极紫外线)光刻机最多只能实现3纳米级制程。通过多种优化技术,现在芯片制程上限已接近1.4纳米,能够进一步缩小到1纳米以下。但是,到0.7纳米之后,EUV就彻底无能为力了,只能期待新技术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EUV光刻机从开始研究到具备量产的能力,中间经过了二十多年时间,攻克了诸多难题。如今要突破新的技术极限,最快也要15~20年,因为其中涉及可量产、成本可控、与已有工艺融合等系列问题。

在过渡期内,产业界需寻找替代方法,前面提到的向三维要容量是一个可行方案。目前闪存已经做到了300层,逻辑芯片也同样可以通过晶体管堆叠技术延续制程进步。

诚实地说,我们现在无法预言具体什么时候可以突破纳米级的物理极限。但我很有信心,在应用需求带动和不同领域学者的通力合作下,我们可以一步一步地克服这些极限挑战,未来很值得期待。

问:未来10~20年,半导体领域会有哪些颠覆性的突破?你接下来的研究重点是什么?

卢志远:首先,我们知道,AI的快速发展对存储器提出了新的要求。按照摩尔定律,集成电路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大约每18个月到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而现在AI则要求每年增加2.5倍。对存储器领域的从业者来说,需要研发容量更大、成本更低的存储器。

其次,我很关注“存算一体”,这也是我们团队正在全力攻克的。目前,全世界几乎所有的计算机系统都遵循冯·诺依曼架构,即由存储器负责“存放数据”,CPU或者GPU负责“处理数据”。好比我们在厨房做饭前,需要先去仓库取食材。冯·诺依曼架构存在效率低下和能耗需求大两个主要问题。“存算一体”就是要建一个既能放食材又能做饭的“房屋”。国际上的代表性企业都在为此努力,原本专注于逻辑芯片的企业开始涉足存储器,擅于存储器的则开始尝试在存储器中嵌入逻辑运算功能。同时,如台积电等企业采用了“近存运算”的过渡方案,好比把仓库建在厨房隔壁,这样取食材的时间就大幅缩短了。

此外,将非易失性存储与易失性存储的优势融合是存储器领域的“圣杯”——既实现数据长期稳定保存,又实现高速读写性能。但这需要依赖底层物理原理的创新,目前尚无明确的突破路径,未来需通过新材料、新结构的探索逐步攻克。我认为这是年轻科研人员可以深耕的重要领域。

问:你提到,目前很多团队和企业都在攻关,未来集成电路技术发展路径是趋异还是趋同?

卢志远:我认为两者是动态平衡、互相影响的。每个团队肯定都希望“我做得比其他人更好”,以此赢得市场的认可,因此会出现不同的技术路径。同时,“趋同”也时刻都在发生,从业者通过参加学术会议、阅读论文、研究专利等多种方式互相学习。正是“趋异”与“趋同”的持续互动,催生了业内良性竞争的生态,最终推动整个行业的技术升级。

问:在这种良性竞争的局势下,中国的核心竞争力体现在哪里?

卢志远: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进步是举世瞩目的,这得益于过去二十多年间国家对教育、科研的大量投入,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这些人才现在大多三四十岁,正是最具创造力的阶段。当前,国家非常重视高科技发展,也为各类人才提供了施展才能的平台以及优厚的待遇。同时,中国具有仅次于美国的市场优势,这也将直接影响半导体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我认为中国在半导体领域的发展前途十分光明,非常具有竞争力。


    24小时新闻排行榜更多>>
  1. 天才疯子认罪,戳破2800亿泡沫
  2. 《走过咖啡屋》成绝响 歌手千百惠去世 生前摔了一跤…
  3. 杨兰兰是习远平之女 习家族“资产宝库”藏澳洲
  4. 中共内斗 “他”恐成最终受益人
  5. 很遗憾,中产家庭支撑孩子留学的时代已经结束
  6. 留学生因无防护接触毒物患癌,起诉学校
  7. 中国航母连港口都出不去? 日媒称若中日开战潜舰可封锁
  8. 微软限制中企获取网安漏洞通知早期权限
  9. 川普打电话给欧尔班:你为何阻止乌克兰入欧盟
  10. 惊爆习一年前确认患癌 阅兵应急方案流出 随时换阅兵人
  11. 俄北方集团军副司令遭袭受重伤
  12. 英特尔裁员 三星乘机抢人 锁定研究下代科技工程师
  13. 泽连斯基宣布“最成功导弹”量产:射程3000
  14. 胡锡进退休金数额被曝光 网络炸锅
  15. 博励治补选胜利后,抨击卡尼
  16. 寺庙驻军 旅游冻结 习访西藏安保被指似戒严
  17. 中共军中震荡 海军参谋长出事原因曝光
  18. 加州7月失业率全美最高 IT业何去何从
  19. 加速撤出中国 苹果iPhone 17全在印度生产
  20. 歌手千百惠猝逝 背“小三上位”骂名 晚年境况曝光
  21. 舔共翻车“馆长”惨赔400万被列“特殊份子”
  22. “咖啡战争”白热化,星巴克中国欲百亿卖身
  23. 广东高校年轻副教授坠亡登热搜 死因曝光引关注
  24. 中国核武库快速扩张?
  25. 彭博:中银国际经济学家称人民币美元汇率或“破7”
  26. 美对华石墨征93.5%关税 印度公司获得商机
  27. 澳洲家电巨头铂富将对美生产基地移出中国
  28. 澳大使:澳洲关键矿产助美国摆脱中国依赖
  29. 美空军高官宣布提前退休,美媒:是被要求离职
  30. 路透:美国无人舰艇发展不顺 对抗中国战略受考验
  31. 美国海军水兵向中国出售机密,被判间谍罪
  32. 重庆火锅店员工在垃圾桶捞地沟油 视频发酵
  33. 中印边界达成10项共识 将设划界小组 重开传统边贸
  34. 美科技股为何大跌?MIT报告称这原因吓坏市场
  35. 王毅访问阿富汗
  36. 川普施压联准会,要求理事库克辞职
  37. 中国男篮进入“死亡之组”
  38. 戴笠简明易懂这段话 成了军统抗日经典创见
  39. 长岛数十名涉帮派成员被ICE拘留
  40. 美CDC将向600员工发出永久解雇通知书
  41. 中国男子走私军火至朝鲜 酬劳和手法曝光
  42. 江祖平:有女演员遭性侵和偷拍
  43. 待遇曝光!iPhone 17量产 郑州富士康求职排长龙
  44. 中方:印度国内某些人试图在台湾问题上损害中国
  45. 万斯和五角大楼明言:欧洲担主要责任 美国作用很小
  46. 台湾亲共“馆长”大陆行遇挫 辱习言论被挖出
  47. 千百惠突发疾病去世
  48. “东西六不捡 捡了祸事多” 指哪6样东西?为何不能捡?
  49. 美国首例!儿童性侵惯犯“双重阉割”换减刑
  50. 美国又惊见“僵尸松鼠”,正快速蔓延
  51. 梁振英赤膊上阵为哪般 末日疯狂“跨国镇压”
  52. 马斯克因“百万美元选举抽奖”再面临诉讼
  53. 泽连斯基:中国无法成为乌克兰的安全保障者
  54. 川普就任以来近700笔交易 狂买超1亿美元债券
  55. 力挺中共“强制社保” 胡锡进被爆退休金超3万遭骂
  56. 华人数学家张益唐谈回国原因:美国政治氛围太差
  57. 历史沿革:中国的“普选”与“村民自治”
  58. 美军在叙利亚发动突袭,击杀ISIS高阶成员
  59. 国际刑事法院谴责美国针对法官和检察官实施新制裁
  60. 纽约兰州拉面馆生意火爆 老外排长队 坐塑料凳就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