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财政吃紧 多个领域“以罚代管”增收
2025-11-14 00:25:33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受到财政收入不足影响,去年至今,中国多地通过罚款增加财收,从税务稽查到行政执法均出现罚款上升。河南消防队内部文件出现“月度罚款指标”,企业亦对员工施以高额罚款。江苏一名员工因在工位放置早餐被罚2,000元。学者表示,中国各领域正出现以罚款维持管理与运营的趋势。
近期,在中国互联网平台,有关罚款频次上升的讨论持续增加。多名网民在微博、豆瓣与小红书提到,行政执法、税务稽查与企业内部管理集中出现罚款现象。一些人抱怨交警与城管“以处罚代替管理”,留言列举“临时围栏”“监控遮挡”“标示不清”等情况,被认定为违规。部分讨论区甚至出现“罚款成为工作量”的说法,也有人反映收到罚单后难以查询具体依据。
综合多家媒体报道,中共地方财政压力长期未解。多家国际研究机构在不同口径测算中指出,如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与隐性债务纳入估算,多地债务规模逼近或超过地方经济体量。外媒与研究者的分析多提到,医保支付、基建开支与城镇化项目形成长期负担,使地方入不敷出的情况延续。
北京研究公共政策的学者齐乐融对记者说,非税收入中的罚没项目能反映行政部门的运行状态。“如果罚没收入出现明显增加,往往意味着管理方式有所调整。”他表示,财政环境变化与行政执行方式常同步发生。
消防队罚款指标曝光引热议
从具体案例中观察,河南漯河召陵区消防救援大队先前被网民曝光设置“月度罚款指标”。10月23日,新华报业网刊登评论《“罚款”岂能定指标》,提及该队伍被司法部列为典型案例。通报显示,有内部文件在微信群向辖区街镇下达行政处罚任务,包括处罚数量与金额。司法部称,相关做法属不规范执法,引起外界议论。
齐乐融对记者说,多地公开资料均显示非税收入项目增多,反映行政处罚在地方财政中的位置更为靠前。他指出,在财政压力累积的情况下,此类现象容易并行出现。
在大陆一些城市类似的执法逻辑也可见端倪。2024年,深圳多名居民向《南方都市报》反映,城管部门在养犬管理整治期间密集开具罚单,金额介于100至500元。广州、成都等城市则在官方微信公号发布“文明城市整治周报”,列出“查处违规行为数量”等指标,显示执法常态化程度提高。
交通领域亦呈现相同走向。有公开资料显示,重庆某区交警部门称,“2至3个月内,每日可抓拍一至两百起驾驶过程使用手机行为”。在郑州,维权人士孙敏(化名)向记者表示:“我家社区外的路口几乎天天有人被罚,连孩子把自行车停在马路牙子上也会被开单。”
非税收入成地方财政支撑项目
从中共政权收支结构观察,上述行政处罚均被列入“非税收入”。11月7日,中共财政部公布《2025年上半年中国财政政策执行情况报告》,显示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非税收入为2.27万亿元,同比增长3.7%。前一年该项曾同比增长25.4%。
研究财政政策的学者刘平(化名)对记者说,非税收入的变化会反映地方财政取向。“不少基层部门已把行政性收费与处罚列入年度计划,逐步程序化。”他表示,这类收入即时性强,部分地区将其视为弥补收支缺口的方式。
若将视角转向中共税务系统,处罚在地方财政中的比重更为突出。去年,多地税务部门公布“未如实申报收入案件”,文件列明追缴税款、滞纳金与罚款。上海市税务局在中国税务总局网站通报,一家文化公司因收入申报不实被处罚近百万元。浙江、四川等地亦公开商家与文娱从业者的补税与处罚情况,附列涉税项目与法律依据。
尽管监管力度增加,但中共财政部库务司公布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1.56万亿元,同比下降0.3%,税收收入下降1.2%。
罚款管理向企业内部延伸
不只官方部门,企业在内部管理中亦出现“以罚代管”。海外平台流传的昆山某公司公告显示,一名员工因工位物品摆放不规范且留有早餐,被罚款2,000元。公告附上现场照片,并要求员工“引以为戒”。
广东劳动法学者对记者说,中国《劳动合同法》未授权企业以罚款作为内部管理的方式。他表示,企业常以制度、考核作为依据,但是否合法仍需依具体情况判断。
近年,中共多地官方文件提及“保障基层支出”。伴随地方财政压力上升,非税收入在地方财政中占比提高。行政执法、税务稽查与企业罚款同时增加。学者指出,罚款在多个领域呈现相近的运作方式,被外界视为地方在财政调整过程中的一种治理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