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索斯追赶马斯克:新格伦号二飞能否扳回一局?

2025-11-13 20:26:16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腾讯科技

贝索斯追赶马斯克:新格伦号二飞能否扳回一局?

美国当地时间11月13日,蓝色起源公司的“新格伦号”重型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执行其第二次轨道飞行任务NG-2。

火箭成功进入太空,助推器在大西洋的无人着陆平台上安全着陆。助推器回收是实现"新格伦号"部分可重复使用目标的关键步骤,回收后的助推器经整修后可多次执行发射任务。

这次的发射多次因恶劣天气等原因打断了发射倒计时。这一天,当卡纳维拉尔角上空的云层终于散去,蓝色起源抓住了这个转瞬即逝的窗口。

美国蓝色起源公司的“新格伦号”重型火箭成功发射升空,本次任务的核心使命是将美国宇航局(NASA)的ESCAPADE双火星轨道探测器送往这颗红色星球,这不仅是NASA五年来首次重启火星探测任务,更是蓝色起源向SpaceX发起的一次关键较量。

01 “沉默的巨人”十年磨一剑:新格伦火箭的漫长诞生之路

2000年,杰夫·贝索斯创立蓝色起源时,埃隆·马斯克还在经营PayPal。两年后,马斯克才成立SpaceX。按理说,先发优势应该在贝索斯这边。

但现实恰恰相反。当SpaceX已经用猎鹰9号"改写商业航天规则,用星舰测试火星登陆时,蓝色起源的"新格伦号"才刚刚完成第二次发射。二十多年过去,先行者变成了追赶者。

这背后,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太空哲学”。

与马斯克“快速试错,不怕失败”的激进风格形成鲜明对比,贝索斯为蓝色起源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自2000年创立以来,该公司始终秉持“循序渐进,勇往直前”(Gradatim Ferociter)的座右铭,在稳健中求发展。

在创立的最初几年,蓝色起源所从事的活动几乎鲜为人知。直到2006年,该公司在得克萨斯州范霍恩购置土地,建立了名为"一号发射场"的试验基地,用于推动"新谢泼德号"火箭计划。

“新谢泼德号"以美国首位宇航员艾伦·谢泼德命名,是蓝色起源为太空旅游量身打造的全新载体。它能够垂直起降,将人类与科学载荷送至距地表100公里的亚轨道空间。在失重的三分钟里,乘客会漂浮在拥有航天史上最大舷窗的座舱中,以宇航员视角俯瞰地球弧线。

当新谢泼德在亚轨道积累成熟经验后,蓝色起源将目光投向了更遥远的星辰大海。2015年,该公司正式宣布启动以传奇宇航员约翰·格伦命名的火箭项目,而直到十年后的今天我们才得以见证它的诞生。其中,新格伦号火箭核心技术BE-4液氧甲烷发动机的研发工作,更是早在2011年就已悄然开始。

这款重型火箭的设计方案经历了多次重大演进。早在2013年之前,初步设计工作已经展开;2016年9月,蓝色起源首次公开展示包含两级和三级两种构型的设计方案。按照最初规划,第一级将配备七台BE-4发动机,第二级则采用单台BE-4U真空优化发动机。

然而技术路线在2018年3月发生关键转折:第二级动力方案改为两台BE-3U氢氧发动机。至2019年1月,三级构型被彻底放弃,最终确定了当前的两级构型。由于未能获得国家安全太空发射第二阶段合同,加上技术挑战等因素,新格伦的首飞时间从最初设定的2020年一再推迟,直到2025年1月16日才终于实现历史性首飞。

作为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运载火箭之一,新格伦的所有关键部件,包括BE-4和BE-3U发动机,都实现了蓝色起源的自主设计和制造。该火箭目前从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的36号发射场升空,未来还将拓展至范登堡太空基地的9号发射场,以执行极轨道发射任务。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其独特的融资模式。与NASA主要依赖政府拨款不同,蓝色起源的发展资金主要来自贝索斯通过出售亚马逊股份进行的持续注资。这种独特的资金支持方式使得公司能够坚持长期主义,专注于实现贝索斯提出的宏伟愿景:建立完善的太空基础设施,最终让数百万人在太空生活和工作成为可能。



图片由AI制作

02 贝索斯为何“慢人一步”?保守哲学与激进航天的错位

蓝色起源的发展道路上,贝索斯确实作出了一些关键的正确决策。他通过持续出售亚马逊股票为蓝色起源提供资金,避免了外部融资压力,使公司能够专注于技术研发。新谢泼德号火箭在2015年成功实现首次发射与回收,并在2021年完成载人飞行,为可重复使用火箭技术奠定了重要基础。

2021年成为转折点。随着贝索斯卸任亚马逊CEO并全职投入蓝色起源,他开始将亚马逊的高效运营文化引入公司。2023年任命前亚马逊高管戴夫·林普担任CEO,推行“客户导向”理念并下放决策权,这些举措显著加快了新格伦火箭的研发进程。

在商业布局上,贝索斯展现出战略眼光。获得亚马逊柯伊伯星座的12次发射合同,以及NASA“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中价值34亿美元的“蓝月”着陆器合同,不仅为公司带来稳定收入,更为其提供了宝贵的技术验证机会。

然而,贝索斯在发展中的战略失误同样明显。比如早期将公司规模限制在百人以内,年度预算控制在1亿美元,严重低估了航天产业的技术难度和资金需求。这种保守策略直接导致新格伦火箭从2016年公布设计到2025年实现首飞,耗时整整九年,远落后于SpaceX的发展速度。

管理层的选择也带来负面影响。在贝索斯分心亚马逊期间,前任CEO鲍勃·史密斯(2017-2023年在任)任内,公司内部出现文化问题,关键技术研发屡屡延期,甚至引发法律诉讼和员工满意度危机。

最具争议的是竞争策略。2021年在NASA月球着陆器合同竞标中败给SpaceX后,蓝色起源发起长达八个月的法律诉讼和公关攻势,甚至提出自掏20亿美元补贴的方案。这种应对方式不仅消耗了大量资源,更损害了公司在政府和行业内的声誉。

贝索斯将蓝色起源视为“太空版的亚马逊”,强调渐进创新。然而,航天产业更需要的是颠覆性突破和快速迭代的能力。如果新格伦火箭能够在2026年实现高频次发射,蓝色起源或许还能迎头赶上。否则,这家起步最早的公司,恐将在日益激烈的太空竞赛中逐渐失去竞争力。



图片来源:蓝色起源官网

03 双雄对决的太空路线之争

在商业航天领域,贝索斯与马斯克的竞争已演变为两种技术路线的正面交锋。尽管星舰(Starship)与新格伦(New Glenn)在体量与目标上有所不同,但两者都被视为“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的代表,象征着商业航天从一次性发射向可复用体系的战略转折。

在运载能力方面,新格伦的低轨道运载能力达到45吨,近地轨道运力估计可达70吨以上,配合其标志性的约22米超长整流罩,特别适合大型卫星和空间站模块的发射任务。相较之下,星舰的运载能力更为惊人,可回收模式下低轨道运载能力达上百吨,这使其能够胜任包括空间站建设、大型深空探测器等超重载荷的发射需求。

在复用策略上,两者同样以大型一级回收为核心,以期显著降低发射成本、提升发射频率,但复用程度存在差异。星舰采用全不锈钢结构设计,目标是实现助推器与上级的完全复用,打造类似“航天飞机式”的高频往返体系;而新格伦号则选择更为稳健的渐进路线,其第一级设计可重复使用,第二级目前仍为一次性使用——不过蓝色起源已启动 “Jarvis 项目” 以研发可复用的上级阶段,逐步迈向完全复用。

从设计哲学来看,新格伦延续了蓝色起源“循序渐进”的工程理念,采用经过验证的两级结构和模块化设计,在可靠性与创新性之间寻求平衡——其98米的高度和7米直径的箭体,配备7台BE-4液氧甲烷发动机。而SpaceX的星舰则贯彻“极致创新”思维,120米的系统总高、9米直径的箭体,以及33台猛禽发动机的配置,彰显出更为激进的工程设计。



此外,来自 SpaceX 的猎鹰重型火箭(Falcon Heavy)也是新格伦面临的强劲竞争对手。

猎鹰重型火箭由三枚可重复使用的“猎鹰9号"九台发动机核心级构成,全长约70米、直径12.2米,起飞质量约1420吨。其27台"梅林"发动机在起飞时共同产生超过500万磅的推力,相当于约18架波音747飞机的动力。"梅林"发动机采用液氧/火箭级煤油作为推进剂,使用燃气发生器循环动力方案。该发动机最初便为回收复用而设计。

自2018年首次入轨发射并实现回收以来,猎鹰重型已完成11次任务,经过多年迭代优化,其一级回收技术已相当成熟。

相比之下,新格伦虽已成功入轨,但一级尚未实现回收验证,系统可靠性仍待提升。在运力和发射价格大体接近的情况下,新格伦在与猎鹰重型的直接竞争中尚未展现明显优势。不过,出于平衡考量,NASA仍向蓝色起源分配部分发射任务,以制衡 SpaceX 的主导地位。



04 未来雄心:火星、登月与亚马逊星座,新格伦的“排兵布阵”

NG-2任务仅仅是新格伦火箭开启太空征程的序幕。随着2026年的临近,这款重型运载火箭将迎来一系列关键任务。

打头阵的是定于2026年1月实施的“蓝月探路者1号”任务。此次任务将搭载蓝色起源自主研发的“蓝月”Mark1型着陆器原型,在月表实现精准软着陆。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着陆器将携带SCALPSS科学载荷,该系统能够实时监测发动机羽流与月表物质的相互作用,为未来大规模月球开发积累关键数据。该任务作为NASA“商业月球载荷服务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蓝色起源正式加入月球探索的竞争行列。

紧随其后的是为美国国家侦察局执行的“Elytra-1轨道转移任务”。这项快速响应太空服务将验证新格伦火箭在军事和国家安全领域的应用潜力。

2026年中期的新格伦发射任务更具里程碑意义,该火箭将为亚马逊公司的“柯伊伯计划”部署首批49颗互联网卫星。尽管柯伊伯计划与蓝色起源同属贝索斯创立的企业,但两家公司在运营上保持独立。

展望2027年,新格伦火箭将再担重任,执行“蓝月探路者2号”任务。颇具戏剧性的是,此次任务将搭载曾经在2024年被取消的VIPER月球车,继续为NASA的商业月球载荷服务计划提供支持。

按照规划,新格伦火箭每年将执行最多8次发射任务。即使遇到共乘载荷未能按时就绪的情况,火箭仍将按计划发射,且不向其他客户追加费用。这种以发射时效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与传统航天发射服务形成鲜明对比。


    24小时新闻排行榜更多>>
  1. 芝加哥多名华人被ICE带走,全是因为这个原因
  2. 江苏30岁快递员因送错地址 被收件人丈夫刺死
  3. “南朝四百八十寺”之永庆寺起火楼阁仅剩框架 官方:仿古建
  4. 多伦多圣诞市集出现“假官网”
  5. 她当北京间谍收1810万美元?纽约州长幕僚遭批叛美
  6. 军媒评何卫东案罕见提“枪响” 专家解析
  7. 女子搭火车睡着 醒来崩溃了:正在被性侵…
  8. 加拿大放宽“克隆肉”,悄悄进入超市
  9. 中企如何拿到被美国封锁的英伟达芯片?外媒揭密
  10. 睡8小时仍疲倦?真正让你恢复精力的是这“两小时”
  11. 美政府重启 航班取消或延期情况有何进展
  12. 苏州一快递员与收件人丈夫起争执 被当场杀害
  13. 10月份“三退”人数121万 破4.53亿
  14. 白宫警告停摆“永久性损害”:美国经济要“盲飞”了?
  15. 日本女孩与虚拟男友举行婚礼
  16. 旧金山警察开枪,一男子与狗中弹
  17. 有川普“撑腰”? 高市早苗不再避讳台海问题
  18. 中共违反制裁助伊朗武器计划 美议员:必须阻止
  19. 美国政府开启“漫长重启” 航班、粮食券恢复仍需多日
  20. 遭冤判8年 不能自理的七旬老人被中共收监
  21. 足够造500枚导弹 CNN曝:中国助伊朗重建导弹库
  22. 中国双11降温 专家:内需疲软 消费信心不足
  23. 华人二代角逐加州副州长 有望搅动美国政坛的黑马
  24. 加拿大有望通过全民基本收入 引发辩论
  25. 旧金山豪宅“灭门案”真相
  26. 延续肯尼迪家族政治香火 JFK唯一外孙宣布竞选…
  27. 外传请辞,中国宣布吴清外访行程
  28. 知名记者爆猛料:我知道爱泼斯坦为何不揭露川普!
  29. 中媒:吴石朱枫后,台湾还有一批同志“战斗”至今
  30. Trader Joe’s限量微型手袋上架 网络走红
  31. 狂欢落幕,谁杀死了双11?
  32. 创纪录!ICE收到逾20万份求职申请 签约奖金最高$5万
  33. 下周美众院表决 要求公开所有淫魔档案
  34. 欧盟拟加快打击中国小包裹 冲击Shein和Temu
  35. 书文双璧 苏轼知名代表作〈前赤壁赋〉
  36. 中国学者简云青涉走私致命真菌 掀美国学术间谍危机
  37. 美国大军压境 委内瑞拉策略:游击战或制造混乱
  38. 爱泼斯坦前女友的狱中生活揭秘:无限量卫生纸…
  39. 血腥且残酷,库尔斯克之战重演了
  40. 丰田在美召回12.6万辆车 含两款凌志车型
  41. 调查:中国AI企业如何借道他国获英伟达芯片
  42. 湾区洪水预警范围扩大
  43. 培育基因编辑供体猪是异种移植第一步
  44. 美股抛售潮或蔓延至亚洲
  45. 百度数字人现场演示翻车
  46. 冬天也要天天开窗通风
  47. 元神进入幽冥 死而复生的经历
  48. 中国采购美国大豆据报陷停滞
  49. 明年5月,下一个关键时间点
  50. 美FBI:中国已同意停止芬太尼前体物质的供应
  51. 中国游客在著名景点当众脱裤大便?网络又炸锅了
  52. 遭熊突袭咬脸打断鼻 日本80岁老猎人揭极限反杀过程
  53. 欧盟被迫“开放”还是“自救”?
  54. 【翻墙必看】中共网安公司大规模数据泄露
  55. 对,我就是不喜欢取蚌钱还要被盘问!
  56. 大陆男孩被误诊 注射激素半年后确诊糖尿病
  57. 英军情五处警告 华裔律师李贞驹为“影响力间谍”
  58. 日本人眼中的晚清为啥是一个“失败国家”?
  59. 泽连斯基亲信涉贪$1亿逃海外 能源司法部长双双下台
  60. 荒野求生“刀疤哥”走红:钻木取火 每天吃30多个猕猴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