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高为何画那么多自画像?

2025-11-11 11:25:25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Where│When博客

穿着破衣的男子,银色荆棘与血红玫瑰,躺在洁白无尘的雪地上,被碾成沉默的碎片。

《自画像》1886-87 哈特福德,沃兹沃思雅典娜

第一章|镜中的陌生人:他为何画那么多自画像?

他画着自己的脸,像是在一点点揭下镜子的银膜。他想知道自己是谁,又一次次被自己吓到。

在那些画布上,他不再是画画的人,而是一个被困在镜子里的幽灵。他低着头,或笔直望着你。他眼里没有光,那不是因为他看不见世界,而是世界看不清他。他太想被看见了,以至于把自己挂在墙上,像一面求助的旗帜。

那年他三十三岁,已经画了超过三十幅自画像。他不是在炫耀技艺,不是为人画像索费。他是在做一场无声的辨认游戏:我是谁?我是否存在?如果你能看见我,我是不是就真实了?

《戴着灰色毛毡帽的自画像》1887 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Vincent》的旋律仿佛还在耳边低唱:“Now I understand...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他试图说什么?这些自画像,也许就是他写给这个世界的信,没有邮票,也无人回信。

在圣雷米的病房里,白墙是空的,窗外是风。他拿起画笔,不是为了记录,而是为了找回。他失去了太多:友谊、耳朵、语言、希望。他连自己的名字都快忘了。于是他画——

画一个看上去还在坚持的自己。

画一个有眼睛、有嘴巴、有存在痕迹的自己。

画一个别人会看一眼的自己。

《草帽自画像》1887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你能想象吗?那种孤独——不是没人爱你,而是你自己都快看不见你自己了。你走进镜子,却只看到一团雾。于是你画,用每一笔在雾中戳出一道缝隙。

可他画着画着,开始怀疑:这真的是我吗?

——那个看上去忧郁的男人,是我,还是我希望你以为的我?

——那个受伤的眼神,是我,还是我在用画笔施展的请求?

“请你看看我。”

“请你认出我。”

“请你别走开。”

《献给保罗·高更的自画像》1888 马萨诸塞州剑桥福格艺术博物馆

他的自画像,是不断失败的尝试。失败地成为自己,失败地成为别人理解的自己。他被镜像卡住了。自我成了夹在真实与幻想之间的胶片,曝光过度。每一幅画像,都是一次精神出走的记录,是一张张未寄出的“我是我”的证词。

如果你走进他的画室,你会发现他其实没有画那么多风景。

他一直在画自己——

那个正在燃烧、正在碎裂、正在被时间抛弃、却又不肯放弃的自己。

一个,只能用画来抵抗消失的男人。

《自画像》1887 阿姆斯特丹巴黎梵高博物馆

第二章|割耳之后:伤口如何成为图像

那是一个无人相信的夜晚。星辰冷淡,风声没有回应。他的脑子像被雷击中一样,爆炸了。之后发生了什么?没人知道确切的顺序,连他自己,后来都说不清楚。他只是醒来时,躺在血泊中,耳朵已经不在了。

他把它包起来,送去妓院——给一个女人。那不是浪漫,那是绝望之举。他想留下一点什么,哪怕是一块破碎的自己。

在割耳之后,他画了自画像,一幅又一幅,像是在疗伤,又像是在复写那场崩溃。他坐着,披着蓝色外套,背景是苍白的墙。他没有掩饰伤口,而是让它清晰地留在画布上——包扎、纱布、绷带,像是一种标记。不是羞耻,而是纪念。

他把伤口画出来,仿佛在说:“我受过伤。我还活着。”

《带绷带耳朵的自画像》1889 私人收藏

在《割耳后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 1889)中,他的眼神并不软弱。它坚定,却疲惫,像是刚从风暴中走出,却知道风暴并未结束。他把自己摆在画面中心,背景里甚至挂着一幅日本版画——那是他未完成的东方梦想,他曾希望在阿尔建立“画家的兄弟会”,他希望与高更共享那间黄屋。他失败了。

割耳,是那个乌托邦破灭的标记。

他割下的,不只是耳朵,而是他对人与人之间和谐理想的最后信仰。

《祖阿夫》1888 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可是他没有停止画画。他用画笔缝合自己,就像缝合那道伤口。他在信中写给提奥:“我不再感到害怕,只是有时候太孤独了。”

你看,他并不否认痛。他只是选择不让痛掌控他。

在自画像中,他成了自己的见证者。他不是疯子,不是传说中那个割耳送情的浪子。他是一个在精神风暴中咬牙坚持的画家,一个不肯让破碎定义自己的人。

《诗人:尤金·博赫肖像》1888 巴黎奥赛博物馆

那些画像是他的镜子,更是他的倔强。他不是为了重建完整,而是为了证明——就算破碎,我依然画你,我依然存在。

可他不想被“美丽”神化,他想要的是被理解、被相信。他希望有一天人们能看着他的画,说出那句话:“他不是疯子,他是画家。”

那是他用伤口换来的声音,用寂静中的颜色喊出的信仰。

《邮递员约瑟夫·鲁林的肖像》1888 波士顿美术博物馆

第三章|镜中他人:自画像中的角色扮演

你能想象一个人,在孤独中,反复描绘自己的面孔吗?不是出于自恋,而是为了确认自己还在——为了不被消失的内心淹没。对梵高而言,自画像不是自恋的镜子,而是与自己搏斗的战场。

他在画室里架起镜子,把自己摆进画布。可他从不描绘“原样”,他扮演。他是牧师,是农夫,是受难者,是看不见的听众。他在画布上变身,一次又一次。他似乎在说:“你不认识我,我也不太认识自己。”

《农民肖像》1888 加州帕萨迪纳市诺顿·西蒙博物馆

在1887年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1887)中,他穿着绿色的外套,背景刷上旋动的蓝与绿。眼神锐利,像要从画里穿透观众。但他并不凶猛——只是太专注,太渴望理解。

他的线条并不圆润,颜色像是被刀子切出来的。他的脸不再“自然”,而是一种精神风貌的地图——充满紧张的纹理,像地震后的山脉。那不是“真实”的面孔,却是他此刻的内在。

《圣保罗医院一名病人的肖像》1889 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而在《有画架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at the Easel, 1888)中,他不再直视我们。他坐在画前,侧脸入画,仿佛对话的对象不是观众,而是那尚未完成的作品。他把自己嵌入了画家的“角色”中——不再是梵高这个人,而是“在画画的人”。

他从不满足于一个身份。他在镜子前试图成为“别人”——或说,是通过这些他人样貌,重新认识自己。

《戴着草帽的自画像》1887 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在《带草帽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with Straw Hat, 1887)中,他像个正在户外劳作的农夫,眼睛布满干燥的阳光。他试图让自己成为普通人、劳动者、不是那个“疯子画家”。

这并非伪装,而是一种探索。他在这些角色里穿梭、试探:

——“我是谁?”

——“如果我不是疯子,我还能是谁?”

——“你们看见我了吗?”

《头发发皱的女孩(泥松)》1888 瑞士La Chaux-de-Fonds美术博物馆

这些画像从不轻盈,甚至让人不安。他的脸永远带着一点伤痕感,像是刚从风里走来,带着一身还没散尽的雷电。

他在镜中看见的,从不是稳定的自我,而是一种挣扎。他不断在“人设”与“现实”之间打转。画布成了舞台,他既是主角,也是旁观者,是化装师,是编剧。

“Portraits hung in empty halls, frameless heads on nameless walls...”

《Vincent》的这句歌词仿佛正为他而写。这些无框的画像,没有背景的墙壁,就像他的生活本身:没有固定的框架,没有确切的位置。他是流动的,是试探的,是在画中寻找居所的灵魂。

《米利埃特中尉的肖像》1888 荷兰奥特洛Kr?ller-Müller博物馆,

他通过画自己,向世界喊话:“看着我——我不是你说的那个疯子,我是你从没认真看过的那个人。”

他的画像,是一场无声的演出,也是一种图像的祈祷。不是为了装饰,而是为了生存。

《坐在草地上的女人》1887 私人收藏

第四章|我画的是他人眼中的我:观看与被观看的悲剧

在艺术史上,很少有谁像梵高这样,如此迫切地渴望被理解,却又始终站在误解的暴风眼中。他一生都在面对“观看”这件事:别人如何看他,他如何看自己,他又如何通过绘画回应世界的凝视。

但这是一场注定失败的沟通实验。他画的,不是自己眼中的自己,而是别人眼中那个被扭曲的、病态的、无法归类的形象。他试图重构它,修正它,甚至驳斥它,但越画,裂缝越大。

“他们不理解你,”《Vincent》这样唱着。这不仅是控诉,也是事实。你可以说他是先知,但更多时候,他只是个站在城门外,被当成疯子的异乡人。他画自画像,也是在画他被世界观看的方式。

《带绷带耳朵的自画像,画架和日本版画》1889 伦敦Courtauld Institute画廊

在1889年的《割耳后的自画像》(Self-Portrait with Bandaged Ear, 1889)中,他披着绿色大衣,坐在背景斑驳的墙前,右耳缠着绷带,表情近乎冷漠。墙上挂着的日版浮世绘,几乎在悄声对比他的孤立。

这不是一幅“自我认同”的图像,而是一幅关于“身份崩溃”的陈述。他割下耳朵之后,在镜子里对自己说:“你还认识我吗?”这幅画传达的,是自我对社会观看的回应:你们说我是疯子,好,我给你们看疯子的脸,但这张脸比你们的清醒还真实。

《吉诺夫人的肖像》1890 圣保罗现代艺术博物馆

他在这个时刻,将“我如何被看见”的问题推到了极致:

不是“我是谁”,而是“你们看见了谁?”

不是“我是否真实”,而是“你们是否有能力看见真实”。

他并没有美化割耳事件。他没有在自画像中涂上戏剧性的哀愁,也没有让自己看起来英勇或崩溃。他只是如实地画下那张布满血色宁静的脸。这是控诉吗?或许更像一种绝望的冷静。

这冷静,是一种极度清醒后的空白。在别人凝视他的地方,他用画笔反过来凝视那凝视。那是一种“视觉的反抗”,一种让观看者哑口无言的力量。

《吸烟者》1887 费城巴恩斯基金会

我们在这些画像中看到的,是一种“被观看的痛苦”。不是因为他不被理解,而是他太想被理解,反而被观看本身刺穿。他将自己暴露在画布上,不是为了表现,而是为了质问:

“你真的在看我吗?你看到的,是我,还是你想象中的‘我’?”

这是一场“观看”的悲剧。观众以为自己看懂了画面,却从未理解画面背后的灵魂。他画自己,不是为了自我表达,而是因为别无选择:如果不画,他就彻底被误读、被消化、被遗弃。

《La Berceuse(奥古斯丁·鲁兰)》1889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他的画布因此成为一块防御之地,也是墓志铭。他将自己的一生写在其中,但用的是色彩,而非言语。每一根笔触都是自我辩护的沉默,却比喊叫更响亮。

“Now I understand,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

——终于,只有在他死后,这句歌词才变得成立。而在活着的时候,他始终在画一个他人眼中的“我”,希望有朝一日,有人能透过这些面具,看见真正的面孔。

但那一天,来得太晚了。

《Armand Roulin的肖像》1888 埃森民俗博物馆

尾声|在他之后的画像:一个人的剧场

有些画像是为未来人画的,像时间的瓶中信,在海浪之间漂浮多年,等待一个不认识你的人,在他自己也感到孤独的时候,把它捡起来,然后静静读懂。

文森特·梵高的画像就是这样。他留下了一连串穿透灵魂的自画像,不是为了证明自我存在,而是为了把自己留在人类共同的“观看史”中。他用那一双燃烧的眼睛,在无数个画布上重复凝视着未来。

他不只是一个人,他是一种视觉的状态,一种存在的方式,一段痛苦的、永远未被回应的问句:“我真的在你眼中被看见了吗?”

《莱斯阿雷内》1888 圣彼得堡埃尔米塔日博物馆

他活着的时候,没有人真正回应这句话。他死后,我们才开始理解那沉默中的情感爆炸。那些画像,一个接一个,像舞台上不断换装却永远只有一个演员的独角戏——一场只为被理解而演出的剧目,一场从未被鼓掌的演出。

你会记得那张画着绷带的脸、那戴着毛呢帽的沉默、那双藏不住哀伤的眼睛。你也许说不上为什么,但你感到他的凝视穿透了你,像是你曾经在哪个不被人懂的夜晚,也有过同样的表情。

《Camille Roulin的肖像》1888 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Vincent》的旋律再次回响:

“This world was never meant for one as beautiful as you。”

或许他并不“美丽”——至少不是世俗意义的。但他确实属于另一个世界,一个将破碎当作完整,将沉默视作呐喊,将观看化为信仰的世界。

《鲁林妈妈和她的宝宝》1888 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他在画像里说不出话,但我们知道他想说的是什么。他的每一幅画都不是“我是谁”的宣言,而是“请你看看我,看真正的我”的祈祷。

尾声不该有答案,只该有安静。在这场必于观看、被观看、自我认同与误读的悲剧落幕后,我们能做的,是重新回到画前,重新凝视这一个人曾用尽全力画出的自己。

《阿尔勒的舞厅》1888 巴黎奥赛博物馆

那不是肖像,那是灵魂临终前的灯火,是在风中晃动的剧场布幕,是在你凝视时忽然颤动的一颗心。

他已经走了,但他画中的自己,仍在等待。

《戴着灰色毡帽的自画像》1887-88 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


    24小时新闻排行榜更多>>
  1. 惊人画面!四川“红旗桥”轰然崩垮 合龙1月才竣工
  2. 四川阿坝州红旗特大桥垮塌 腾起巨大烟尘
  3. 美移民局推“国土卫士”招聘计划 申请破纪录
  4. 四川红旗桥垮塌:视频曝光 官方:山泥倾泻造成
  5. 被问解放军攻台支持哪一方?薄毕瓜如此回应
  6. 中国003型航空母舰,将进入量产阶段
  7. 分析:中国通缩迈入第三年 或已陷通缩螺旋
  8. 内地“暴走团”杀入香港!沿路播大声音乐 途人侧目
  9. 百度发售AI眼镜:价格便宜 有各种AI黑科技颠覆想象
  10. 四川大桥突坍塌场面骇人 完工至今仅10个月
  11. 曝北京向这类公民征税
  12. 日本朝野一致谴责中国总领事薛剑 呼吁驱逐出境
  13. 中国控美国以“国家级黑客”盗陈志比特币
  14. 就算MAGA“怀疑人生”,川普坚称需要60万中国学生
  15. 川普发红包 停摆期间坚守岗位 航管人员奖金每人1万
  16. 佩洛西即将退休 她女儿宣布竞选加州参议员
  17. 风暴明日或登陆南加州
  18. 指明了方向?比利时组建“川普党”:他是终极象徵
  19. 全面替代,英伟达幻灭
  20. 妈妈去世 西安8岁女孩寒冬穿拖鞋流浪
  21. 四五线城市抢着办演唱会,“县城中产”还买单吗?
  22. 少子化阴霾下:“卡”在体面线上的临聘教师
  23. 男子凌晨吊挂高压电杆支架
  24. 曼哈顿地铁女子被撞身亡
  25. 巴基斯坦首都发生恐攻:12死27伤
  26. 普京怎么了?右手诡异肿胀、血管爆起
  27. 逻辑推理:包养李春平的好莱坞女星究竟是谁?
  28. 江苏交警骑摩托表演撞飞儿童 无视伤者引批评
  29. 德国:不存在将维族人遣返中国的禁令
  30. 中共毛式“软杀”阴冷可怕 政治替罪羊刘少奇
  31. 北京审查压力蔓延至海外,纽约独立电影节被迫取消
  32. 川普周三将在白宫宴请华尔街高层
  33. 白宫:经济增长率明年初将恢复到3%~4%
  34. 党内第一人刘少奇怎么就被活活整死了?
  35. 小小冷却液,是如何重伤1700亿的电动车巨兽?
  36. 川普这波操作 猛捧中国怼盟友 连MAGA都看不下去了
  37. 日本国宝级演员仲代达矢去世 曾演"七武士" "乱"等经典
  38. 为偿债 深铁集团再向万科“输血”16亿
  39. “双十一”行销套路重重 消费热情降温
  40. 川习会后,中国发新规全面防范制毒物资流出
  41. “小野人”风波:男童已习惯穿衣服 父母未参与邪教
  42. 贝森特:两年摆脱稀土依赖 中国:想法天真属空谈
  43. WSJ:中国正酝酿一项计划 阻止美军获取稀土磁铁
  44. 退伍军人节 川普现身阿灵顿国家公墓
  45. 川普不认性侵诽谤女作家败诉 要求最高法院重审
  46. Burger King汉堡王3.5亿美元出售中国业务
  47. 中共官方通报云南“野人小孩”事件 网民质疑
  48. 全球空调需求到2050年恐为目前3倍
  49. 为何听到"农民可以拥有土地所有权",就感到义愤填膺?
  50. 市府公布单户和双户家庭公寓地下室合法化新规
  51. 中共又推民间投资新规 分析:无人上当
  52. 短剧出海3年变天:80%亏损,玩家赔钱赚吆喝?
  53. 打“第三者”耳光后,时隔8年原配再被刑拘
  54. 历时超3年,跨境网赌大佬佘智江将被引渡回中国
  55. 川普:希望两年内引进60万中国留学生
  56. 法庭文件显示中共如何惧怕神韵
  57. 华裔中医生惨遭灭门案终于完结 凶手只是终身监禁
  58. “秦雯袭警后被捞事件”真相大白 炫耀特权比违法更刺眼
  59. 山西一发电厂征地建厂 供热承诺落空 村民抗议
  60. 日本政界大佬:高市首相极其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