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畸形经费指标逼教师“贷款上班”
2025-09-17 20:26:07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多所中国高校的教师为完成动辄数万元的经费指标,并在晋升或绩效考核中过关,被迫自掏腰包甚至举债完成任务,也有拒绝造假的老师遭辞退。高校这一畸形经费考核指标正在多地蔓延,引发舆论关注。
高校畸形的经费指标 教师掏钱保工作
据凤凰网报道,近日,中国多地高校教师,特别是文科教师,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核重压——必须完成高额“横向经费”到账任务。这一硬性指标已与职称晋升、绩效考核乃至岗位续聘直接挂钩,逼得众多教师不得不自筹资金甚至贷款度日。
所谓“横向经费”是高校科研经费的一种,是指高校从企业或社会机构获得的科研资助,用于衡量产学研合作成果的指标。该经费与国家和地方政府立项资助的“纵向经费”相对。
据报道,在西安一家民办本科院校,学校给文学院下达了702万到账的指标,助教被硬性摊派4.5万元的横向经费任务。文学院教师普遍反映,文科专业根本无法像理工科那样通过技术服务获取此类经费,完成任务几乎不可能,但该校院长在动员大会上竟公开“支招”:如果你能拉来横向科研项目,那是你的本事,如果你拉不来,你就去找一个公司做假合同。院长暗示老师自掏腰包,可以用分期付款形式完成指标。院长还威胁,“要么走帐,要么走人……”
为了保住这份至少还体面的工作,很多教师不得不花钱。一名文科教研室主任坦言,他曾自掏9万元“过帐”完成任务,事后成功报销。另一名教师透露自己贷款8万元应付检查,“一年后全款付清,报账环节没问题”。
在小红书上搜寻“横向课题”,会出现许多帖子在交流“花钱自保”经验。在天津,有教师卖掉住房,拿出40万元给学校“充值”横向经费。

有的教师坚持原则遭学校解聘
高校横向经费造假问题越演越烈,已形成灰色产业链,出现以此为生意的专业中介,为教师提供一条龙的虚假合同和报销经费服务。
据报道,也有教师不愿在职业履历上留下无法抹去的污点,拒绝做经费造假的事。西安的唐文生(化名)老师因坚决拒绝签署虚假合同而被学校解聘。与他一同拒绝同流合污的还有该文学院另外6名教师,他们也因拒绝“配合”而被集体辞退。
山东文科讲师王森(化名)最终因无法承受高额横向经费任务和对学术环境的彻底失望,选择主动辞职,转行从事教育咨询。
报道说,这种“逆向淘汰”机制正在驱逐真正有学术操守的教师,留下的是那些愿意与虚假数据共舞的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后刘一均(化名)观察到,如今高校的考核逻辑是“要么给我名声,要么给我金钱”。
对于高校对科研经费的这一乱象,多名受访教师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国家学位授予政策,因为中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将“横向经费”指标纳入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的评定标准。这一政策使得众多二本院校为了“保本申硕”而向教师层层加压,一本院校同样面临冲击“双一流”的巨大压力。这种自上而下的指标传导,最终将压力全部转嫁给最基层的普通教师。
报道说,这些案例清晰地勾勒出当前部分高校畸形考核体系对教师群体造成的巨大伤害。原本应该潜心治学、教书育人的象牙塔,正在变成充满功利色彩的名利场。
高校教师承受多重压力
“横向经费”指标造假只是当前高校乱象的一个缩影。报道说,除了经费压力,教师们还要承受多重压力:繁重的行政事务、不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数字化监管”——“无感听课”系统监控课堂,“抬头率”成为教学质量指标,让教师们在监控中如履薄冰。
江苏文科讲师石云(化名)感慨,传统印象中高校教师工作稳定、时间自由的美好形象早已成为过去式。如今的高校教师身兼数职,常态化加班已是家常便饭。
网友评论
网友纷纷对高校“横向经费”指标造假现象表达了震惊和不满:“这太令人震惊了,教师应该得到支持,而不是为了完成学校资金任务而承担经济负担。强迫贷款或自掏腰包完成任务,已经触及道德底线,也暴露了高等教育体系的严重问题。”
“上班要贷款,这怕是比买房买车更魔幻的‘刚需’。”
“这个确实成了普遍现象了,无论好的差的高校都这么搞,具体原因还不清楚。”
“人头税扩大化,除了向学生摊派学习费补课费,现在老师也要交教学费了。共产党的天下,谁都要跟共产党交保护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