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金花”企业带旺港股 专家揭背后深层焦虑
2025-07-19 16:25:30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大纪元
在中国经济低迷与传统消费疲弱的背景下,近期拉布布玩偶、黄金饰品与奶茶成为年轻人消费新宠,带动了三企业港股暴涨。受访专家指出,这股趋势是由三股力量推动,从大宗资产转向“情绪性消费”,年轻人寻求存在感与情绪慰藉,揭示了整体社会的深层焦虑。
娃娃金饰奶茶带旺港股 年轻人消费转向“情绪型商品”
所谓“三金花”是以拉布布娃娃制造商泡泡玛特、主打传统黄金饰品的老铺黄金,以及平价茶饮品牌蜜雪冰城为代表的三家公司,近来业绩亮眼,股价强势上扬。
据《华尔街日报》7月18日报道,今年截至目前为止,老铺黄金在香港股市的涨幅超过250%,市值达190亿美元;蜜雪冰城自3月上市后股价翻倍,估值约240亿美元;而泡泡玛特股价上涨近180%,市值突破420亿美元。
这三家被称为“三金花”的企业,成为分析师眼中观察中国“新消费模式”的指标。恒生指数在今年亦上涨了22%,“三金花”的亮眼表现对整体指数贡献颇多。
美国经济学者黄大卫(DAVY J.Wong)受访时向大纪元表示,从过去偏好储蓄与购买房产的消费习惯,转向娃娃、金饰与奶茶的即时消费,中国年轻人正以一种“情绪性消费转移”模式,回应日益严峻的经济与社会政治压力。
黄大卫分析说,这些商品具有几项共同特征——易于社交媒体传播(如娃娃与奶茶杯身)、具疗愈性与情绪价值、价格可控、具文化与身份认同感。
他解释:“这是一场从房产与家电等大宗资产,转向个人导向、即时满足商品的消费重心转移。”
学者:所谓新消费趋势是由三股力量推动
黄大卫进一步提出中国新消费趋势是由三股力量共同推动。
首先,人口与社会结构变化:Z世代与单身化社会的崛起,使得家庭导向的传统消费(如买房、买家电)让位于“个人导向、即时享乐型消费”。养不起房和孩子的年轻人,选择用奶茶和娃娃奖励自己。
其次,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与补偿心理。黄大卫解释,高失业率、房市低迷与社会保障缺失,让年轻人不再相信长期投入可换得稳定回报,“Nowism”(当下主义)成为行为准则。他认为,这不是奢侈,是一种“我还活着”的情感证明。
再来,黄大卫观察这种消费是中国本土文化与网红经济融合。蜜雪的奶茶、老铺的金饰、拉布布玩偶结合社群行销与本土审美,创造出强烈参与感与文化归属,使消费本身成为身份的延伸,觉得“参与这个热潮就不会落单”。
华日报道提到,泡泡玛特透过盲盒与IP角色建立出“收藏—社交—再消费”的闭环系统;蜜雪以售价不到1美元的冰淇淋与饮品吸引广大年轻族群,在中国开设超过4.6万家门市,突破竞争激烈的茶饮市场。
而老铺黄金则藉由融合传统图腾与中式审美,抢占了外资珠宝品牌的市场份额,光在阿里巴巴电商平台的半年销量就达20万件。
“口红效应”或是替代性社交连结?
尽管有分析师将这一现象归类为经济下行期的“口红效应”(Lipstick Effect)。黄大卫则提出不同观点:“这不只是周期性压力下的应激反应,而是伴随代际信仰瓦解而出现的社会心理替代性消费模式。”
“口红效应”是经济学家提出在不景气或金融危机时,口红等低价奢侈品的销量反而会增加的一种经济现象。
黄大卫直言:“政府大力推动的家电、汽车补贴政策,并未真正撬动消费信心”,反而这些具有情感与文化附着力的产品,成为真正能激发消费欲望的少数出口。
他指出,当传统价值如婚姻、置产与奋斗逐渐失去说服力时,泡泡玛特的娃娃不再只是玩具,而是可交易的文化资产“微型金融衍生品”;蜜雪也不仅是饮品,更是一种集体参与与共享记忆的社群仪式。
他认为,这些商品承载的已非单纯功能性,而是一种替代性精神与社交连结。
专家:揭示整体社会的深层焦虑 年轻人拼凑“存在感”
针对“新消费”现象,证券与理财分析师陆先生(Adam Lu)回复大纪元采访时指出,当前热潮非但不代表经济复苏,反而揭示了整体社会的深层焦虑。
“这不是复苏,而是逃难。这不是时尚,而是绝望。”他在回复中写道。拉布布娃娃、黄金项链与奶茶,是中国年轻人在无望生活中最后的消费出口。
陆先生认为,中共当局以“消费升级”与“新国潮”粉饰太平、包装危机感。在高房价榨干家庭储蓄、就业率失控与社会信任崩解的现实下,年轻人其实是在用“廉价但情绪浓烈”的商品为自己寻找心理慰藉。“消费成为逃避。”他不讳言地说。
“买娃娃,是为了感觉被需要;喝奶茶,是为了短暂的甜;戴上金项链,是给自己一点点存在感的确认。”他写道,“新消费的火热,只是因为人们找不到别的活法。”
“当年轻人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子,选择将全部力气投注在娃娃和奶茶上,我们看到的不是堕落,而是被这个体制打败后的无声抗议。”
陆先生更警示:“当一个社会只能靠泡沫红茶与盲盒维持表面稳定时,这个体制本身就是最大的危机。”
中国“新消费”现象的火热,确实撑起了部分产业的亮眼数字与资本热潮。但在这一切喧嚣背后,却隐含着对未来的不安、对现实的焦虑,以及对过往信仰的彻底告别。
受访人士认为:这不只是“不景气下的口红”,而是一代年轻人用娃娃、奶茶与黄金拼凑他们在中国社会中所剩无几的“存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