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在大银幕上这么燃了
2025-07-18 19:25:28 · chineseheadlinenews.com · 来源: 益起映创
底层小人物,逆境突围,用理想主义化解悲凉底色,《长安的荔枝》算是踏入了大鹏的舒适区。
但不同的是,大鹏此前的导演作品几乎都是原创剧本,或有真实事件为依托,在故事层面有极大的主动权。《长安的荔枝》是大鹏首次涉猎古装题材的文学改编,加之原著本身的影响力,将其进行影视化并加入喜剧元素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好在,成片不仅高度还原了原著中的诸多名场面,更通过多处细节的改动强化了整个故事的情感,既“稳”又“燃”,绝对是今年暑期档的一大潜力股。
把“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的鲜荔枝,从五千里之外的岭南送到长安为贵妃贺寿,是整个故事的主线任务,也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死差”。
这差事能落到九品小吏李善德的头上,只因为他做事一丝不苟(不谙官场之道),又刚刚贷款为家人置办了房产(有弱点好拿捏)。换做别人,恐怕早就借荔枝使的名头狠捞一笔,然后想方设法带家人逃命去了。
但李善德偏不,他是明算科出身,不懂人情,只认数字,执拗中又带着点理想主义,所以就算失败,他也要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
于是,“时间”就成为他最大的敌人,也是整个故事的“燃点”之一。
银幕上不时出现的贵妃生辰倒计时,就是李善德的催命符。他要和荔枝腐坏的速度争,和崎岖多变的路途争,还要和错综复杂的权势争。高压之下,故事中的诸多笑点也带着浓浓的黑色幽默。
在岭南,李善德与胡商苏谅、峒女阿僮组建起核心转运团队,“年会三人组”再聚首。
影片对情感线的刻画成为“燃点”之二。
原著中,苏谅是老成稳重的胡商之首,被尊称为“苏老”,听闻李善德无法兑现承诺后便失望离开,还带走了转运所需的关键道具“双层翁”。电影将苏谅改写为“有钱人家的第二个孩子”,年纪与李善德相仿,从商经验不足但有一腔热血,他看中利益,也容易被同龄人的赤诚打动。虽然气恼李善德食言,但更能明白他背后的权力网。
因此,当得知李善德的转运之路陷入绝境时,苏谅便回来了。这一刻,汨罗江上逆水行舟的不仅是具体的某个人,更是一段炽热友情的缩影。
此外,影片用“木棉花”将李善德和郑玉婷的爱情线刻画得更加细腻。“玉婷,再扇我一次”是赴死的诀别,“给我带些木棉花回来”是活下去的信念。
在实验阶段,推动李善德向前的更多是对“人定胜天”的执拗。转运正式开始之后,妻女的性命被杨国忠一并拴在了李善德的裤腰带上,他必须赢。
约定的时间已到,青丝已变白发的李善德在甬道上飞驰,包袱里鲜红色的木棉花洒落,“一骑红尘”在此刻具像化,但为的并不是让妃子一笑,而是让妻子心安。
事实上,妃子并没有笑。
《长安的荔枝》的整个故事源自马伯庸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诗的想象。自古以来,女性是盛世的点缀,更是乱世的祸水。杨贵妃究竟爱不爱吃荔枝?史实或许无从考证,但影片给出了创作者的态度——一只还未触碰荔枝就收回去的手。
李善德豁出性命运回长安的鲜荔枝,贵妃并没有多么喜爱,却成为奸佞小人大肆敛财、邀功请赏的借口。
对官僚制度的讽刺,是影片的“燃点”之三。
虽然故事的重点在于荔枝转运过程,但影片运用多个蒙太奇段落呈现出精彩的官场群像。尤其是李善德带着转运方略在皇城里跑流程一段,樊登、贾樟柯、孙悦、大冰等前来客串的各界名人悉数登场,给这一荒诞场面平添了几分喜感。各部门互相踢皮球,官员们只说好话绝不出力,李善德空跑一天毫无所获,像极了职场牛马走OA流程时的窘迫。
当李善德跪拜在杨国忠脚下,“权力”的模样也变得具体——佛像通天,信仰不过是掌权者的遮羞布,殿内烛火越是辉煌,背后勾当就越是肮脏。
李善德对待荔枝使这件工作的态度从“就是个死”到“可以做到”再到“和光同尘、众人抬轿”,他尝到了权力的甜头,也看到权力的腌臜。他看似找到了完美的荔枝转运之法,但越接近成功,这差事就越由不得自己掌控。
黄草驿村民不堪赋税而逃驿,荔枝园因各地层层加码被毁,人命在宦官和权臣的争斗中轻如鸿毛。影片通过“前喜后虐”的对比让整个故事更加厚重,余韵悠长。
片尾,李善德质问杨国忠:“取之于民,用之于上,又何谈不劳一文而转运饶足?”这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最后的坚守。但理想主义,胜利了吗?
表面上看,御赐的一篮绿李救了李善德一命,尽管被贬到岭南,至少他和妻女都活了下来。可实际上,他的命仍然是权力争斗的砝码。直到长安沦陷的消息传来,李善德才终于握住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而盛世大唐、锦绣长安,不过是浮生不若梦,孤影照惊鸿。
《长安的荔枝》的“稳”,在于抓住了大时代中小人物的“变与不变”。
李善德的胜利是王朝覆灭下的偶然,“荔枝使”这一名号打碎了他的长安梦,让他从笃信制度变为质疑权力。李善德的胜利也是坚守本心的必然,他没有被世界改变,从头到尾,他都是那个执拗、笨拙、善良的小吏。
而只有无数这样的小人物,才是一个时代向死而生的希望。因为赤诚与善良,才是唯一的必杀技。